一次小小的碰擦事故,藥家鑫竟然殺人滅口,隨后逃逸過程中又撞倒兩人;而在此之前幾個月,李剛之子李啟銘駕駛跑車呼嘯而過,撞死一人,撞傷一人后,依然若無其事的去接自己的女友。
是什么讓平時大家眼中溫和的年輕人在遇到交通事故后變得如此冷血?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名詞——“路怒癥”。
八成開車族易“路怒”
相信很多開車族都有這樣的體驗:一旦駕車上路,“好好先生”變得頻放粗口,溫柔淑女變得豪放麻辣,下車后,又恢復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模樣。
曉玲說:“我開車后最大的變化就是學會罵人了。”有一次,曉玲和一位男性朋友出去辦事,看到行人亂穿馬路,她很自然地脫口而罵,讓朋友目瞪口呆:“你平時那么溫柔,沒想到也會罵臟話呀?”弄得曉玲非常不好意思。
實際上,曉玲的表現在開車族中非常普遍。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八成受調查的“開車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交通心理煩躁”的侵襲,對上班、出行出現害怕、厭惡和逆反情緒,并且有“開賭氣車”的經歷。這一普遍癥狀被稱為“路怒癥”。
所謂路怒癥,顧名思義就是帶著憤怒去開車,指機動車駕駛人員或用粗鄙的手勢、或言語侮辱、或故意用威脅安全的方式駕駛車輛。“路怒”,更多是一種“遷怒”,是將個人郁積在心的怨氣或其他不良情緒發泄出來,路上的擁堵和磕碰只是導火索。
一至二成車禍源于“路怒癥”
本來城市人多處于身心亞健康狀態,如易疲勞、易焦慮,缺乏耐心和容忍力等。在這種身心狀態下,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很容易爆發馬路上的爭執和憤怒。
中國人保沈陽分公司多年從事車險的陳忠先生介紹說,根據歷年出車禍現場查勘定損數據的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有10%—20%的車禍事故都因車主“路怒癥”作怪,與其他車輛相互斗氣所致。
當然,擁堵的交通極易引發人焦慮、煩躁,而且還有研究表明,尾氣污染也會增加人的攻擊性。更嚴重的是,攻擊行為常具有傳染性。當你駕駛時發現有人強行開車切入你的車道,或者有人不守規則抄近道爬到車龍的前面,如果你非要還以顏色,無疑將會給對方的情緒火上澆油,致使雙方都極容易危險駕駛,相互以牙還牙。但如果你此時能對事不對人,想到對方并不認識你,更不是針對你,他對任何人都會那樣做,也許情緒就會平穩下來了。
“路怒癥”的實質是焦慮抑郁
所謂“路怒癥”其實是情緒障礙在馬路上的表現,主要是焦慮癥與抑郁癥。大家都知道,狹窄的空間會讓人心情壓抑,車多路窄同樣容易讓情緒激化。雖然“路怒癥”的情緒失控時間長度未達到焦慮抑郁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但開車時哪怕是幾秒鐘的情緒失控,也足以導致車毀人亡。
現代人情緒障礙已經成為發病率超過5%的常見病,其中的焦慮和抑郁猶如一對“連體嬰”,均為受壓抑情緒的表達方式,不能嚴格地分開:前者是向外投射,后者是向內投射,而且抑郁時間長也會發生焦慮。焦慮抑郁者容易認為別人的行為都是針對自己的,正如路上把別人搶道視為對自己的挑釁。
心情“慢”下來就能“治”怒
在私家車普及、公共交通等外界因素無法有效改變的情況下,防止“路怒癥”最切實的做法是做好自我調節,讓心情“慢下來”。
在每次出行時盡量提早出門,讓行車時間更充足,有了時間,在適當情況下還可有意識放慢車速,讓自己盡量從容些。遇到堵車,呆在車里聽聽音樂或擺弄一些有趣的小玩意以轉移注意力。
另外,開車族還需要從心理治療、提高行車素養等方面入手,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情緒激動時不宜駕車。要經常自我檢查,若發現自己連續幾周有嚴重的情緒失控、食欲不振、失眠、焦躁不安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平時也要通過一些輕松的活動排解和釋放緊張情緒,比如爬山、打球、唱歌、跳舞、游泳等都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