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種神奇的療法,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周末,我去醫館采訪武國忠醫師。一進門,就看見他正準備在給一位應診者做艾灸。這位先生40多歲,大腹便便,衣著考究,看樣子是商海精英或官場領導,總之屬于“勞心者”階層。不過那天他臉色晦暗,無精打采。據說最近事業受到沖擊變故,睡不好也吃不好了,一下子變得老了很多。
看著應診者疲累的樣子,武醫師也沒跟我過多寒暄,他分析其病因是精神耗費過度,陽氣損耗太多,當務之急是要激發身體的陽氣。于是他取出一支艾條,開始給病人灸關元穴。灸關元就是利用艾條燃燒發出的溫陽之氣,通過關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復體力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大約灸了15分鐘,病人伸了個懶腰,大喊舒服。可以看出,他體內的陽氣已經升發上來了。
灸法升陽第一方
“灸”從字面上來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即長時間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陽,又能祛邪除濕,還可以去除家里的異味和人體的異味。在道家養生里是一種特殊的養命方法,也是升騰陽氣最快的方法。
用灸法能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中提到:“大風汗出,灸意喜穴”,指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莊子》記載圣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養生保健。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艾灸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日本科學家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表明,艾灸還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夏秋之交灸關元
關元也叫玄關,中醫認為此穴主人的先天之氣,就像人體腹部的一個閥門,有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泄漏的意思,歷來為修煉家所重視。此穴是小腸的募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
關元穴在哪兒呢?在下腹部,身體的正中線上,臍下3寸。采用仰臥的姿勢,將手四指并攏,置于臍下橫量,在手小指的下緣處即是該穴。
武國忠醫師說,灸關元的最好時機在夏秋之交,相當于北京地區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冬春兩季除去特殊原因,盡量不要去灸關元穴,因為冬主收藏,春主升發,灸多了反而會泄精氣。
道家還有一個小秘法,就是每晚睡覺前,將雙手搓熱,把手掌的勞宮穴對準關元穴,意守此處,慢慢入睡即可。勞宮是心包經的大穴,屬火,關元是小腸經的募穴,小腸經也屬火,用心經與小腸經的火來溫補任脈之陰,收到水火既濟之功。
【超鏈接】
艾灸術語——“壯”
古時候的艾灸治療,用“壯“這個詞來記錄治療的時間長短,因為當時用的是艾絨做的圓錐形的艾灸炷,一壯就是指這種艾灸炷從點燃到燒完的時間。現在多是用加工規格很標準的艾灸條,一般藥店都有售。因此治療時間也改成用分鐘來計算了,一般一個穴位灸15分鐘左右。
如何掌握火候
那么,關元穴到底怎么灸呢?武醫師說,首推溫和灸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后,對準關元穴熏灸。艾條距離皮膚2~3厘米,使局部有溫熱感不灼痛為宜,每次灸15分鐘左右,最多不超過30分鐘,灸致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為度。
《針灸大成》載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的諺語,指的是化膿灸,又稱為“灸花、灸瘡”。用艾條灸灼足三里穴時,灸到該處皮膚起水皰,產生無菌性的化膿,結痂,可以把脾胃的寒濕祛除,強壯脾胃,使后天生化有源。但現在產生灸瘡后不利于工作生活,一般進行溫和灸就可以了。
此外,所謂針灸、針刺是一種治療手段,久刺令人氣傷,不能用它來做保健。能為百姓人家所用,起到養生保健作用的還是灸法。
足三里、三陰交的妙用
常用的灼艾保健之法除了灸關元以外,還可以用艾條灸足三里、三陰交。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多氣多血,增加胃腸蠕動,強壯脾胃。一個星期灸一次,一次20分鐘。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相交會的一個聚合點,艾灸此穴有從陰引陽之意,補益陰精,長期灸這個穴位對肝脾腎都有補益固攝的作用,可祛濕濁,降血脂,還可以用來治療脂肪肝;女人腰膝酸軟、白帶增多、月經不調,都可以通過這穴位來治療。
方便的話還可以請別人幫忙灸一下腎腧穴,此穴可以緩解疲勞,溫補腎陽,有強腎壯陽之功效。
“節氣灸”是什么意思?
艾灸和季節、節氣有關嗎?武國忠醫師說,當然有了。
“節氣灸”就是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選擇具有強壯、保健、治療作用的穴位進行艾灸。它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指,在春季和夏季艾灸人體的補陽、幫助陽氣升發的一些穴位;在秋冬季節艾灸一些滋陰的穴位。這樣通過四季艾灸來達到平衡體內的陰陽,順應自然界規律來養生,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另一方面說,中醫還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冬病夏治”,對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會好于冬季,尤其是風濕類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都適合夏天艾灸。
反季節在夏季利用“節氣灸”的醫理在于,此時機體可順應夏季自然界陽氣隆盛的影響與激勵,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與機體相對陽氣充盛之時順勢而治,達到溫元陽、化宿疾、平衡陰陽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臨床上許多在冬季加重或誘發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療,往往可獲特效。比如夏季“三伏”天進行艾炷灸,貼敷肺俞、大椎等穴,防治冬季易發的哮喘、“慢支”等病。
【超鏈接】
夏季艾灸,勿用空調房
夏季患者血經絡暢,皮膚腠理宜泄,此時恰當艾灸益氣補陽治療,并輔以靜養,做到治養結合,治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此外,夏天穿衣少,室內空氣清新,便于空氣流通,也是便于艾灸的條件之一。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夏天如果您要艾灸,一定不要在空調屋里做。因為艾灸這東西最怕的就是受涼,一旦受涼就達不到治病的目的了,更有可能濕氣入體,起了副作用。
此外,發熱者暫不灸治,孕婦腹部腧穴禁灸,大血管周圍不灸。灸后不宜食厚味、辛辣、酗酒、過食海鮮、蝦、蟹、鵝、生雞、羊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