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一詞在近年的報道中時有出現,每次出現都會講述一個悲劇。今年年初,某公司25歲的女白領潘潔在微博上記錄了熬夜、加班等工作狀況,2個月后,她因急性腦膜炎不治身亡;5月23日,28歲的某電視臺記者劉建突發心肌梗死離世,在去世前幾天,他在微博上留下了“我的亞健康狀態很厲害”的感慨;6月3日,廣州一家電子公司年輕的員工王青猝死,死前長期加班得不到休息。
人們習慣于把這類事件稱為“過勞死”,頻發的“過勞死”事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每個事件的背后都伴有一個鮮活的生命過早地消失,而這種現象給那些處于同樣境地的人們更大的壓力。
“過勞死”均發生于競爭激烈環境
針對“過勞死”現象,醫學專家們也在研究其中的原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急救部主任何忠杰說,“過勞死”不屬于臨床醫學疾病名稱,目前也沒有嚴格的臨床學診斷標準,更多的是一種描述性狀態,應該屬于社會醫學范疇。如果要用醫學詞匯來描述“過勞死”,“猝死”最為恰當。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給出“猝死”的定義:急性癥狀發生后即刻或者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
如果按照醫學專家給出的定義,上述幾個“過勞死”的例子也不是非常符合,醫學上的很多概念比較機械簡單,而“過勞死”的實際臨床表現形式往往比較復雜,因此,研究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純從醫學角度來做,醫學專家分析這類問題時,常常只重結果,不重過程,這樣就很難準確把握“過勞死”的本質,從而提出對路的解決方案。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過勞死”案例幾乎都來自競爭激烈的職業或者勞動程度復雜、勞動強度大的職業。今年4月,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十大健康透支最嚴重的行業”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余個行業群體中,制造、金融、教育、媒體、法律從業者的健康透支程度位居前五位,多發疾病為血脂異常、頸椎病、超重、脂肪肝、高血壓等。
先累出病,再累到死
有位內科教授指出,一個人如果沒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來自工作的精神刺激和壓力,并不會導致其“過勞死”,但在有基礎疾病的情況下,工作壓力、過度勞累、緊張應激往往充當“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
其實,事物形成一定是有發展過程的,“過勞死”也不例外。我們應當看到,“過勞死”悲劇當事人的基礎疾病,其實也是過度勞累的結果。為什么這么說?很多職場的人們為名利,拼命工作,根本無暇休息健身,吃得過多,持續緊張,既“邁不開腿”,又“管不住嘴”,這樣久了,必然引發血脂異常、頸椎病、超重、脂肪肝、高血壓等疾病。
長期透支體能也能引發“過勞死”
在中醫看來,如果一個人長期透支體能,持續緊張工作,即使沒有所謂基礎疾病也能引發“過勞死”。因為人作為一個復雜的高等生命,具有強大的適應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能夠支持一個人做出超乎尋常的事情,但這種能力又是有限的,一旦這個極限被突破,人就會出現衰竭,甚至死亡。如果大家都認識到人的這種特質,工作起來就會有所顧忌。在此提醒奮斗在職場的人們,在實際工作當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為了名利與生計而付出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