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得癌后,刻意隱瞞,自卑厭世;有的人則高調發布,積極調整自己的人生。
得了癌,他高調發布
【主持人】 近日,著名投資人薛蠻子被查出患了腸癌,而且他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公布了消息!薛蠻子還表示,他將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并將通過微博記錄自己與癌癥斗爭的經歷。何教授,您怎么看待這件事?
【何教授】 我也聽說這個消息了,對薛先生這樣達觀的心態表示欽佩。我覺得薛先生如此高調的應對癌病,意義有二。其一,樹立自身信心,同時也為其他癌癥病人樹立了榜樣。普通人得了癌腫后,往往痛苦不已,至少也抑郁寡歡、對外隱瞞。那么沉郁寡歡、消極應付,和客觀對待、積極治療,哪種方式對疾病的治療、身體的康復更有幫助?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其二,以此舉來提醒國人重視健康,預防癌癥,尤其是重視腸癌這一在中國發病率迅速升高的疾病。
腸癌患者多比較平和
【主持人】 薛先生是個特例嗎,其他腸癌患者心態表現如何?
【何教授】 從臨床上看,應該說大部分腸癌患者都擁有比較平和的心理。與其他癌癥患者相比較,除已明確有肝臟遠處轉移者,大多數腸癌患者相對比較豁達、樂觀,引起的情緒及心理應激嚴重程度相對較弱。我們分析,這可能與兩大因素有關:
①腸癌患者大多原本就較為外向、樂觀。飲食因素對本病發生的危害和“貢獻”遠甚于心理;而好飲食甘肥者,大多相對較外向、豁達,本即較善于表達喜怒哀樂。海外已有較權威的研究認定:相對于癌癥的總體和單個具體的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結/直腸癌(統稱“腸癌”)發病前的個性及心理特征最不明顯,與心理刺激的關系也相對比較弱。我們的臨床觀察,十分認同這一結論。
②人們習慣上總認為:腸不像肝、肺、胃、腦那么重要。結腸很長,切斷一段手術不難,創傷亦相對較小,危害不大;直腸除非離肛門口比較近者,情況也類似。因此,相對而言,癌變與臟器切除所引起的心理應激和創傷不是很大。
信心也是抗癌大藥
【主持人】 對于心態不太積極的腸癌患者(也包括其他癌癥患者),我們怎么去幫助他們呢?
【何教授】 我們不認為精神是萬能的,但是至少在腫瘤康復過程當中,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沒有精神和毅力的支撐,即使使用再好的藥物,都不會產生很好的作用。癌癥原本只是慢性病,對于很多癌癥患者會產生的無助、恐懼、絕望等心理,醫生和家屬要盡力去幫助他們,開導他們。
2010年,我應中央電視臺《百科探秘》節目之邀,作為嘉賓(心身醫學腫瘤專家)與一位特殊“客人”對話。這位客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微刻”專家,《紅樓夢》等四大名著被他一字不漏地微刻在方寸大小的壽山石上。而46歲的他,十年前卻因為生意場上屢遭挫折、不太注意生活飲食習慣、過分較真的性格和暴戾的脾氣等綜合作用而患了晚期腸癌。他曾經計劃自殺,可碰巧那天賣老鼠藥的老人不在。當已經萬念俱灰的他被妻子找到,并重新拉回家時,他突然一下想通了:癌癥是不請自來的,我不能自殺,先活兩個月再說,如果不死,再繼續活下去。
【主持人】 這種心態就對了。不過,癌癥患者心情起伏比較大,很容易感到空虛無聊的。
【何教授】 這時他妻子提醒他,“你原來那么喜歡微刻,現在閑下來,為啥不試試?”他心動了,從最喜歡的《滕王閣序》開始。因為微刻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時甚至一連幾個小時一動不動,這樣幾個小時下來,居然使他忘記了病痛。幾天后,第一部作品就微刻成功了。緊接著,他就開始向《紅樓夢》進發。最長時,他甚至一連29天沒下小閣樓。就這樣,醫生的“死刑判決”被遠遠拋到身后,他活過的天數超過了醫生預期的15倍。而且,原本造瘺口處又腫、又硬、又疼痛、一碰就出血的轉移灶,也早已不知去向。
面對這樣一位讓人肅然起敬的生命強者,我再一次領悟到精神心理在自我保健、自我康復中的無窮力量。這不正是千百位癌癥患者的鏡子和榜樣嗎?對于面臨生死考驗的腫瘤患者,激發他這方面的巨大潛能,不僅是他自身的挑戰,也是醫生和家屬的重要使命。
切忌術后大意麻痹
【何教授】 腸癌患者笑對人生是好事,但還要注意不要盲目樂觀。
【主持人】 什么意思呢?
【何教授】 腸癌是典型的吃出來的癌,腸癌患者以男性為多,以粗線條、外向、直性子的相對為多。手術、化療結束后,他們往往會產生危險已過,大功已成之感。麻痹粗心,生活依舊,有的甚至大肉照吃、酒煙照用。其實國外有學者把腸癌列為四大難治性腫瘤之一,就是因為它有很高的轉移復發率。腸癌很容易轉移到肝及他臟,且轉移到肝臟后很不好治。而控制與防范轉移復發的關鍵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善、飲(膳)食方式與結構的調整。因此,如何對這類患者實施心理糾治、行為干預和生活方式指導,就是臨床工作的重點之一。切莫等出現了問題再“亡羊補牢”。
注意“造口”后的心理調試
【何教授】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腸癌患者的造口手術后的心理調試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結腸、直腸腫瘤等需要接受腸造口手術者達10余萬人,目前已有造口人約100萬。對于造口人群來說,術后的心理調適對他們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
①疏導自卑厭世心理。許多腸癌患者實施改道術后,認為自己無法控制大便,太丟人現眼,周遭的人會因此拒絕他,厭惡他,從而十分自卑和厭世,有的甚至自我放棄。我們遇到多例原本很愛干凈的女性,一說改道、造瘺,糞便將從腹壁隨時排出,便堅決不從,寧死也不做這手術。對此,可先做家屬工作,讓家屬能夠予以充分的理解,時時加倍地給予關愛和悉心的護理;然后,對患者做些針對性的解釋疏導:“留得生命在,何愁不方便。”再說,今天的許多輔助器械也真的很便利,并未造成多大的不適與不方便。并可以明確告訴她,你仍是健康者,周邊多數人是不會有任何想法與歧視的。
②多舉些鮮活的案例來鼓勵患者。我身邊就有一位20年前腸癌改道術者,雖然當時的輔助器械落后,但他不僅晚霞燦爛地活到今天,而且近十年來在夫人陪伴下走遍半個中國,甚至有不少人成了他忠實的“粉絲”。實例的示范勝過一打說教,榜樣的效果是巨大的。這些,常可以促使造口患者走出自卑與厭世情緒。
③醫務人員一定要多傳授患者關于造口的皮膚護理、并發癥處理等知識及技巧,講授造口患者飲食注意事項,促進他們身心兩方面的康復。
【超鏈接】
如何預防大腸癌
第一,警惕高脂低纖維的西化飲食。從飲食傳統看,中國人飲食基本以谷物蔬菜為主,那時醫院里大腸癌病人還很少見。生活富裕后,國人餐桌上的高脂食物明顯增多,大腸癌發病率也飛速上升。
第二,定期體檢。預防大腸癌,定期體檢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對于40歲以上的人群,不要因為畏難、隱晦心理,忽略直腸檢查,其中肛門指診、便常規都很重要。
第三,當出現大便帶血等癥狀時,不要簡單判斷為痔瘡,要盡快去請醫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