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腦血栓,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腦血管出了問題。其實,約有相當一部分腦血栓的發作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專家提醒,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是頸動脈血管狹窄的高危人群,如果突然出現一過性的肢體無力、說話不清、視物黑朦或反復頭暈等現象,需要高度警惕,因為這些往往就是頸動脈狹窄發出的早期信號。
頸動脈狹窄致大腦供血不足
明明是發生在頸部的血管狹窄,為何會對大腦產生如此嚴重的影響呢?盛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少一解釋說,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通向腦部位的主要血管,左右各一,分別U85mx4ZzF0v1z3FD+HuoCA==支配大腦前2/3的血液。因此,當發生頸動脈狹窄時,腦供血就會受到影響。目前,大約80%的腦血管病患者是缺血性腦血管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血栓。有資料顯示,約有70%~80%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并非是顱內血管本身的問題,而是腦血管以外的栓子脫落進入顱內血管引起栓塞所致,其中頸內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脫落栓塞約占60%。
早期反復出現頭暈
頸動脈狹窄為進展性疾病,早期可以表現為反復出現的頭暈、眼前黑朦,或短暫性單側或雙側肢體的活動不靈、語言一過性障礙等。隨著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加重,可不斷出現腦梗塞的相應癥狀,最終可導致頸動脈完全閉塞,引起顱內大面積梗死。如動脈內壁附著斑塊為潰瘍性軟斑塊,則存在較大的脫落風險,由于栓子脫落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腦梗死。
頸動脈狹窄禍起“三高”
什么原因能引起頸動脈狹窄?“最常見原因是由于機體血脂代謝異常,在動脈血管壁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內膜及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最后導致血管腔徑狹窄,甚至閉塞。”李主任說,當動脈血管壁上的斑塊脫落,并隨血流進入腦內血管時,就會形成栓子而阻塞腦血管。當頸動脈狹窄反復發作時,就造成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導致大面積的腦組織缺血。
李主任指出,現在人們所熟知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就是頸動脈狹窄的高發人群,另外,吸煙、肥胖、高齡以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也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
狹窄程度60%以上要動手術
雖然頸動脈狹窄的危害很大,但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檢查手段卻很簡單,通過血管彩超或/和三維CT血管成像就能確診。在治療上,李主任指出,目前大致分為三類:藥物治療、外科治療、介入治療。藥物治療以抗血小板治療為主,結合降壓、降脂以及降糖藥物的治療,可以穩定血管內的斑塊,延緩動脈硬化狹窄閉塞的發展。而對于血管狹窄程度達到60%以上的病人,一般就需要采取手術治療了。“目前,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標準方法,在世界范圍內也被廣泛采用,具有治療費用低、適應癥廣、無需終身服抗凝藥及再狹窄率低等優點,與傳統內科治療相比,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可以更好的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李主任介紹道,近年來,介入支架成形術也被廣泛應用到了臨床,但對于重度狹窄、斑塊明顯鈣化或軟斑塊等情況,介入難度及風險均很大,更適合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