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冬病夏治,多數人的印象僅限于“敷貼”之類。其實,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不少疾病可以通過“夏治”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呼吸系統疾病
用中藥敷貼治療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是為人熟知的“冬病夏治”之法。
敷貼治療是中醫最常用的“內病外治”法,除了能治療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咽炎、體質虛弱者反復呼吸道感染外,對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扁桃體炎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敷貼的時間一般在三伏天開始,需經6至12次治療,連續三年為1個療程。最常見的是選用一些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復方中藥,通過皮膚滲透,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調整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手足癬、凍瘡
在夏季采用中藥浸泡的方法來防治手足癬、凍瘡等皮膚疾病,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
盛夏之際,人體皮膚的溫度和濕度最高,毛孔開泄,藥液最易透達皮膚深處,使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此時用恰當的中藥進行浸泡,不僅能治療手足部的皮膚瘙癢、浸漬、水皰、糜爛,還可防治冬季易發的皮膚粗糙、皸裂和出血。中藥浸泡液可選用中藥鵝掌風浸藥等,也可到各大中醫院配制。
中醫認為,手足癬是由濕熱或血虛風燥所致,在夏季主要是濕熱所致。在中藥浸泡的同時,配合內服中藥,有利于增加和鞏固療效。特別提醒,發生手足癬后,應針對不同的類型對癥治療,外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要盲目使用復方類的外用藥,因為這類藥中都含有激素,容易使手足癬加重。
凍瘡是不少女性和兒童每到冬季的煩惱。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紅腫型,是氣溫降低后血液循環減緩所致,從中醫角度說,是氣血凝滯引起的;另一種是潰爛型,這種凍瘡到了春季能自己愈合,但到第二年又易復發。夏季用中藥膏劑敷貼、中藥煎熬浸泡等方法治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骨關節疾病
每到夏季,因吹空調冷氣過度而導致關節病發作,尤其是頸椎病、肩周炎加重的例子不在少數。這些原本常在寒冷季節發作的疾病,如今因為空調的普及也在夏季頻發。
采用溫灸手法刺激相應的穴位,同時配合一些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風除濕的藥物加以治療,能解除或減輕關節的疼痛、麻木、酸脹等癥狀。
胃痛腹瀉
虛寒性胃痛和腹瀉病人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發作,但近年來,由于在夏季飲用冷飲過多或吃完麻辣食物后立即喝冰鎮飲料而導致發病的人群越來越多。這類人群在三伏天里進行針灸、艾灸等治療,可緩解癥狀,并減少來年冬季的發作。一般情況下,1個療程10次,通過1至2個療程的治療即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原發性痛經
不少愛美的女孩熱衷穿短裙、熱褲,月經前大量吃冷飲,在經期不注意保暖,房間內空調的溫度過低,這些生活習慣都很容易導致原發性痛經的加劇。
夏季人體陽氣旺盛、氣血暢通,此時如果接受恰當的針灸治療,效果遠勝其他時間。一般在經期前到醫院針灸2至3次,經過兩三個月經周期的治療,即可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