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1年正月,蘇東坡結束了長達7年的嶺外貶謫生涯,自韶州度大瘐嶺北歸。五月至真州(今江蘇鎮江),當時正值暑熱濕盛,蘇東坡自覺舟中熱不堪耐,夜輒露宿船頭,加上飲冷過度,遂患泄瀉之疾。他自制黃芪粥餌服后,腹瀉稍減。
一日,米芾設筵席款待久別重逢的畫朋書友,自稱“老饕”的蘇東坡抱病赴宴,結果“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不得不掃興而歸。自此他胸膈作脹,夜不安寢。蘇東坡除卻飲食,每日只用人參、茯苓煎煮后代茶飲,但此后不僅腹瀉不止,而且還出現了高熱不解、齒齦出血的癥狀。一個多月后因“上燥下寒,氣不能支”,一代文化巨匠長逝于常州,終年66歲。
清代學者陸以在《冷廬醫話·慎藥》中談及蘇東坡之死時指出,蘇東坡外感暑濕之邪,飲冷內傷脾胃,屬實證而非虛候。用黃芪藥不對癥,有“閉門助邪”之虞,故出現腹脹發熱、牙齦出血的癥狀。此非氣虛陰傷之病,為邪熱內蘊未清,又用人參、麥冬,豈不更貽誤病機,火上澆油?
清代文學家林昌彝在《射鷹樓詩話》里也指出:瘴毒非一味黃芪粥所能解。因暑邪內傷胃腑,故出現病機變化,導致發熱、煩渴、牙齦出血等癥狀,此時應隨機應變,用甘露飲、犀角地黃湯等治療,因為這些中藥方具有清熱涼血、化濕祛邪的功效。然而,蘇東坡卻只飲用人參、茯苓、麥冬的煎劑,可YjAIAlDciISHYITc3LydiA==謂“藥不對癥,以致傷生”。林氏從蘇東坡疾病發生、演變的過程,指出凡病均應辨證施治,隨癥投藥,從初起的除暑濕清胃熱,到后來的清熱涼血止血,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而一味溫補,反而適得其反,導致病情加重。
從陸、林二氏的分析可知:蘇東坡自恃諳知醫道,患病后卻并未辨證服用清熱化濕,涼血解毒之劑,誤用溫補之方,故未能化險為夷。以現代傳染病學的角度來審視,這位文學老人長途遷徙,心身疲憊,抵抗力下降,出現急性腹瀉,可考慮的疾病有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痢疾等。正是由于某個腸道疾病導致的頻繁腹瀉,使體內的電解質紊亂,酸堿失去平衡,再加上他沒有及時辨證擇藥,只寄希望于單劑溫補,以致后期可能因酸中毒、或尿毒癥、或毒血癥等休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