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讀型的閱讀教學模式是怎樣的呢?備課前,老師認真鉆研教材,閱讀教參,體會文章思路后再寫出教案。其主要內容是:課堂上該提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跟標準答案配套的板書、提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亦步亦趨地實施自己教案的過程。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很少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只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種把學生捆起來齊步走的做法,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賦,也違背了學生的心理規律。可見,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閱讀教學改革的著力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讓學生自主地閱讀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地閱讀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獨立性,教師則起引導點撥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書,要善于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也就是創設一個優美的閱讀情境,將學生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關直覺經驗提取出來,使他們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形式可多樣化,如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讓學生在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真正體現自讀、精思、感悟、吸納的學習過程。
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要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在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文之后,可以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點,對于其中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自己去尋找答案。在探究性閱讀的深讀階段,以一兩個問題帶動全篇的解讀。牽一發而動全身,以一問抵許多問的主要問題導引學生深讀課文,激發他們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有效地避免課堂上淺層次的碎問碎答帶來的高耗低效。教師上課,不應機械執行、完成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進程和思維的走向,相機予以調整;有時還要善于捕捉時機因勢利導,從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氣氛。
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揚棄
學生要進行批判性的閱讀,要讓他們努力辨別真偽,識別偏向,理解人們對作品的不同反應,并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能力是學生主體精神和個性發展的表現。學生的閱讀過程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過程。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斷擯棄舊的,吸收新的,在一次次的陶冶與揚棄中,不斷地樹立對自己的自信心,自覺地變換思維模式,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是十分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多種方法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才能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常州市新北區湯莊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