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將“控制抗菌素耐藥性”作為2011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細菌耐藥問題越來越被人們關注,近年來在多個國家發現的“超級細菌”更敲響了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警鐘。
眾所周知,中國的細菌耐藥問題已經成為目前急需控制與解決的臨床難題。征求意見稿提出的管理辦法也是針對這一狀況的。為了達到《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本辦法”)的良好的目的和愿望,我們一部分業內相關人士進行了商討,現將研討專家意見反饋如下:
對抗菌藥物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已經是世界通行做法,世界衛生組織也有相似分類表,對社區,世界衛生組織原則上推薦的種類是150種左右,對區域性醫院(大醫院)則是400~500種品規。
一、一刀切分類法不科學
一種藥物經過長期臨床應用可能安全性高、價格相對較低,但大多會引起細菌耐藥性高,有效性低。因此一般不會存在“安全、有效,對病原菌耐藥性影響較小,價格相對較低的抗菌藥物”。從辯證的觀點來講,一個事物有優點,必然有缺點。而本辦法中“非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全部是優點、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全部是缺點”的分類標準是不太科學的有待斟酌。
建議:設專科最優抗菌素目錄和限制抗菌素目錄。
我們建議每個專科都要有自己的最優抗菌素目錄和限制抗菌素目錄,因為各類感染的首選用藥是不同的。品規可以有限制,但對全醫院的藥物品種數目進行限制是明顯不科學的。
所有國家批準的藥物都應該根據病情科學合理使用,而不能人為用行政權力來確定只能使用哪幾種,不能使用哪幾種!這一行政許可行為,有違行政法規,同時還會出現許多問題。
二、行政制定數量剝奪醫患者的選擇權,影響科研和藥品生產企業
“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由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有悖于我國行政改革目標。我國醫療改革的大方向是“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如由省級衛生部門制定目錄,只會增加“醫”對于“藥”收入的依賴性。
本條也是與本辦法的宗旨相背的,如果國家要加強醫療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管理,就必須由衛生部征求全國權威專家教授的建議后制定全國統一的目錄。
我們之所以不贊成抗菌藥物在50個品種內推薦使用,是因為推薦目錄的制定和輪換都是事前行政許可行為,與市場經濟是相違背的,是走回頭路。
另一方面,沒有進入推薦目錄的藥物不能被使用,會嚴重影響科研機構、藥品生產企業研發新抗菌藥物的積極性。一直使用原來的幾個抗菌藥物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有新的耐藥菌和新的病原體發生疫情如SARS、禽流感等,我們沒有高效的抗菌藥物,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若只能使用老的抗菌素,不用新的療效好的副作用小的耐藥性小的抗菌素,反而會延誤病情,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增加治療成本,甚至會增加死亡率,誘發大的疫情,甚至引發社會動蕩。患者病情千差萬別,有老少婦幼種族民族的不同,身體狀況也不同。有的腎有問題,有的是癌癥患者,有的是多種病原體感染,有的是耐藥菌感染,有的伴有并發癥等等,因此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藥物來對癥治療。
三、將含酶抑制劑“舒巴坦”的三代頭孢復方歸為“限制使用”更為合理。
針對分級原則,原來將含酶抑制劑的三代頭孢均作為“特殊使用”級別,這顯然是對于含抗β-內酰胺酶抑制劑(不可逆滅活)三代頭孢復方藥物開發的理解產生了歧義。
在細菌通過產生β-內酰胺酶抵抗抗生素活性的時候(耐藥機制),采用酶抑制劑和抗生素的配合使用來對抗耐藥菌,不僅具有明確的治療靶向作用,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三代頭孢的生命周期。
在耐藥菌泛濫的臨床感染中,含酶抑制劑的復方抗生素在臨床使用,顯然具有現實意義。
上世紀80年代歐美十大暢銷藥中其中有3個都是β-內酰胺酶抑制劑(不可逆滅活)的復方制劑:頭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而后,這三種藥也入圍90年代的50大暢銷藥,這就證明了歐美國家在上世紀末大量使用抗耐藥抗β-內酰胺酶的復方制劑并沒有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