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膨脹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長相互沖突,形成了大宗商品的可持續性環境。當前的經濟形勢、緊縮方案和對債務的擔憂受可持續性結果的影響,并引發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產生懷疑。
大宗商品市場在“對歐洲崩盤的絕望和對中國硬著陸的擔憂”和“抄底者對未來的樂觀” 兩極之間劇烈波動。后一群人將目標瞄準資產和大宗商品的相對低價,因為有跡象表明,歐洲、美國和中國可能正在醞釀積極的政策解決方案。
大宗商品的可持續性
對于全球經濟和環境問題所帶來的日益增長的壓力,市場正在尋求解決之道。答案可能在于以可持續方法實現全球增長的創新性思考和實踐。最近一個月,瑞銀分別在倫敦和紐約主辦了兩場有關可持續性和全球增長的研討會,主題是“為可持續性進行計劃和投資的必要性”及“通過創新實現投資的可持續性”。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紐約研討會上提醒投資者和企業不要“狹隘地看待價值創造,僅僅追求泡沫中的短期財務業績的最大化,卻忽略最重要的客戶需求,罔顧攸關企業長遠成功的更廣泛影響”。他表示,“可持續創新”可以解決在增長受限的世界中推動盈利能力的問題。
過去十年,大宗商品的消耗模式急劇變化,目前中國和印度對大多數主要原材料的消耗量占總量的近50%。在最近于中國香港召開的亞洲大宗商品投資峰會上,幾位與會者表示,長期來看大宗商品的吸引力在于,目前全球70億人口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及全球債務不斷累積,最終將導致通脹上升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大宗商品供應已變得更政治化、更復雜,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更多似乎限制了供應。在印尼和秘魯等供應國,新建開采項目的環境和社會限制不斷顯現,當地社區抵制開采的事例越來越多,導致銅礦和金礦的開發推遲甚至停止。預計2011年全球銅供應總量遭受到的中斷將創紀錄地達到100萬噸,占全球銅礦供應量的約8%。
此外,水資源和能源短缺對供應構成直接挑戰,氣候變化也在發揮著作用。能源可持續性與亞洲煤炭依賴型能源結構的不平衡相關,中國80%、印度65%的發電量為煤電。中印兩國2011年都進口了大量熱煤,估計凈進口量達1.8億噸,占國際海運熱煤貿易量的1/4。估計到2015年,兩國熱煤總進口量可能提高至占國際海運熱煤貿易量的一半。短期而言,煤炭短缺已造成兩國出現能源短缺的局面。
為此,中國利益相關方加大了對海外資源資產的收購力度,并購活動頻繁發生。最近中國企業以10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焦煤生產商Grande Cache。淡水河谷公司(Vale)也認為,隨著全球同業的目標從“較高品級、較易獲取”的礦物轉向“較難開采的”資源,有必要在可持續資源供應方面進行更多創新。淡水河谷承諾支出5.5億美元用于研發。
效率和可持續性的平衡
從根本上來說,可持續實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實現效率和可持續性之間的平衡。可持續性是以負擔得起的方式實現供應;大宗商品的稀缺性通常通過成本和價格來體現。中國鐵礦石為效率-成本-供應的平衡關系提供了一個有趣實例。近幾年,得益于國內鐵礦石產量增長,中國鋼鐵行業的鐵供應充足,但鐵的品級不斷下降、成本不斷上漲、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過去一年,估計中國開采了國內約20%的鐵礦石共計12億噸,再加上9億噸鐵礦石廢料的處理,能源和水資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目前的鐵礦石開采策略似乎與其十二五規劃相沖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主要持續性目標是在五年時間內,將單位GDP用水量和能耗分別降低30%和16%。
創新決定
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
中國對于全球大宗商品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當前的經濟形勢、緊縮方案和對債務的擔憂受可持續性結果的影響,并引發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產生懷疑。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十問中國》中特別指出這些擔憂,包括“房地產市場是否正在崩潰?”以及“通脹是否會下降?” 她一方面承認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另一方面也強調了一些關鍵的、具有穩定作用的事實,以及中國進一步以創新來應對挑戰的可能性。增長是否能長期持續仍不確定,并取決于進一步創新。
作者賀培德(Peter Hickson)系瑞銀集團董事總經理、原材料全球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