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病”以低市值為最直觀的表現,亦顯現出企業管理效率低下、資產運營效率低下等諸多特征。進一步探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國資部門在兩個方向上的矛盾:一方面在缺乏足夠有效的機制提升資產整合效率的情況下,力促資產整合,對企業規模孜孜以求;另一方面,則在明顯可以消除同業競爭、提升資產效率、提振上市公司市值的情形下,對資產整合推諉遲滯,甚至不惜違背承諾。
友誼股份與上海醫藥的資產整合是第一個方向上的代表,而上海機場則是第二個方向上的代表。另外,即使不存在資產整合事項,上海地方國資企業同樣體現出明顯的“上海病”——經營決策上貪功求快,在擴張時不計成本不計后果,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一籌莫展,這方面則以中華企業等公司為典型。
上海機場:注資承諾八年難兌現
如果說在友誼股份和上海醫藥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積極推動資產整合的上海國資部門,那么在上海機場注資承諾八年未能兌現的個案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上海國資部門推諉、遲滯的一面:2003年12月,上海機場集團曾承諾,不通過改建、擴建的方式增加虹橋機場普通客運航班的吞吐能力,同時表示會在合適的時機將虹橋機場置入上市公司上海機場。
至2006年股改前后,上海機場集團又正式承諾:“在業務整合方面,上海機場集團將通過1個上市公司整合集團內航空主營業務及資產,并一如既往注重和保護股東利益。”
然而此后的幾年,上海機場集團卻并未信守承諾,反而刻意片面強調發展虹橋機場是國家戰略需要,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于是,虹橋機場與浦東機場兩項資產一起發展,構成了事實上的同業競爭,但上海機場集團卻遲遲未能解決該問題,直到目前,同業競爭依然存在,成為上海機場難以回避的難題。資料表明,虹橋機場飛往日韓及臺灣等地的航線已對浦東機場的國內外業務造成了實質性影響。
有業內人士指出,上海機場集團盡力發展虹橋機場,其目的在于促成虹橋機場增值,以獲得更高的回報。換言之,上海機場未來受讓虹橋機場時將付出更高的成本,而該成本或將通過增發的形式由投資者埋單。
凌駕于資本市場游戲規則之上的上海機場集團亦在相當程度上令上海機場患上了“低市值”病:上海機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總資產為185億元,凈資產150億元,而截至12月6日的市值為245億元,PB值僅為1.65。
中華企業:拍腦袋和大干快上
即使公司暫無資產整合事項或資產整合預期,“上海病”也同樣存在。中華企業則是“上海病”在這方面的代表,在這個方向上,企業的經營決策粗糙而激進,體現出典型的傳統國企決策機制中的“拍腦袋”和大干快上特征。
中華企業被評為“2011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穩健經營十強”及“2011 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綜合實力五十強”,儼然是行業領袖,是上海市的驕傲。就是這樣一家所謂的龍頭,今年第三季度竟然虧損0.89億元,前三季度僅實現凈利潤2.10億元。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招商地產(000024)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0.85億元。招商地產的總資產約為中華企業3倍,但凈利潤卻是中華企業的近10倍。
市值上,招商地產的市值為295億元,而中華企業的市值僅60億元上下,中華企業股價更是創下近5年來的新低。
資產質量和市值對比上的差距并非沒有原因:2009年四季度以來,中華企業瘋狂圈地,其中主要是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塊,總地價超過80億元,平均成本在1萬元/平方米左右。為了獲得現金流,中華企業僅去年一年就發了8筆信托融資,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78.12%。中華企業2009年以來過于激進的策略一直被業界詬病,從其購地成本即可看出,中華企業幾乎是不計成本。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樓市調控背景下,現金流無法順利回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