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券商的宏觀及策略報告,發現又有一種新的共識正在形成,即只有制度性變革才能解決目前的經濟問題,才能實現經濟的良性發展,而制度性的東西,從政治體制改革到經濟結構調整,從醫改到各種產業規劃,從十二五到結構性的貨幣寬松等等不一而足。這方面形成共識是好事,至少說明制度改革真的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迫切性。
本輪經濟的衰退,與以往最大的差別就在于,這是在2008 年政府強力干預下,把本來兩年前該發生的向下趨勢延展至現在。由于經濟周期自身的規律,以及當初救市付出的成本需要償還,導致目前衰退具有雙重壓力。同時從大環境看,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朱镕基同志國企改革、整頓銀行業、確立地產支柱地位的政策紅利,以及我國特有的人口紅利等幾大紅利的貢獻逐漸達到最大邊際。這些因素造成的共同結果就是,如果沒有制度性變革刺激某一種生產要素(如人口紅利的勞動力要素,或貨幣政策的資金要素)進行再次的升級性釋放,中國整體經濟水平將不可能延續過去三十年的輝煌。
但從投資分析的角度看,我們傾向于認為,政府是感性的,其最終做出何種政策決策,可以預測,但不可能完全猜對。因而,重要的是分析其事件發展的方向有幾種可能,如果發生了該如何應對。
制度性變革是方向之一,如果能實現某種生產要素的釋放(如聯產承包),或者某種利益的轉移或轉讓(如國退民進、股權分置),或者形成能吸收大量貨幣的支柱產業(如房地產),這無疑會使得經濟重新具備了發展活力,再次的繁榮可期。如果這成為現實,那么尋找制度性機會進行投資無疑是靠譜的,比如確立水利為支柱產業,那就買水利股,其它亦然。但這里的問題在于,如果把時間區間放到明年一年,這種制度性紅利出現的可能有多大。按照我們對于中國變革歷史的理解,一年時間絕無可能。所以,如果執著的沉迷于尋找和等待制度性紅利,那么明年的市場中,我們可能一無所獲。中國變革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變革都是偶然的時機或人物與必然的需求相結合,但無一例外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雖然目前我們看到制度性變革是多么的重要與迫切,但卻不能指望這樣的變革一定會在明年發生。
同時,我們更加不能忽視傳統的力量,在傳統面前,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重復發生。這就涉及到我們要討論的未來政策的另一種可能路徑,即傳統路徑。所謂傳統路徑,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結合,以巨大的貨幣體量與低廉的資金價格相結合,以投資為主來拉升經濟走出低谷。這樣的政策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時最為受到關注,并對挽救危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我們在關注制度性變革的同時,絕對不能忽略傳統政策組合的再次推出和發揮作用,而且我們也相信,如果類似的組合推出,依然能將經濟拉高走出低谷,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中的機會就不只是制度性機會那么簡單了,一個空間較大的波段是非常有可能的。而這也是我們所擔心的,大家就制度性變革達到共識時,反而會忽略一些重要的地方。
如果第二種政策路徑在明年或者未來兩三年發生,那么經濟很有可能還會像往年歷次一樣走出低谷,我們也可以享受穩定的經濟環境,并從中尋找投資機會。但這并不會構成牛市的基礎,并且,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因為恰恰由于政策和經濟發展路徑沒有變化,以往的問題依舊存在,而且由于又一次的傳統政策,原有問題將更加突出,這意味著,未來危機發生的概率進一步增大,并且危害也要更大。所以,如果中央層面實施傳統政策路徑,我們倒可以嘗試做個波段或者結構性參與,但時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