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表明:2010年上市公司中有近800家未分紅。在1990-2010年間,上市公司融資達4.3萬億元,而同時給股民的分紅只1.8萬億元。也就是說,從整體看,投資者若只靠分紅,那么連一半成本都收不回來。無怪人們對炒作那么熱衷。在美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拿出利潤的30%-40%分紅,有的甚至拿出高達50%-70%支付紅利。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展,熱衷于西方“神話編造財富”的人們似應考慮一下“神賜財富”理念的“升級”了。
國內上市公司雖然募資不算少,但未能完成利潤計劃,高管不但無需承擔責任,反而可拿超均高薪。這就值得研究。僅就2010年而言,上市企業高管平均年薪為66.8萬元,是全國平均工資的18倍多(3.67萬元),是金融行業人員平均工資(7萬多一點)的9.54倍。這就發生了一個問題:既然編造的利潤未能完成,憑什么高管可拿超均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工資?既然不是憑業績拿超均高薪,那他們究竟是為廣大股東而經營企業,還是為少數大股東或者個人利益上班?更有甚者,高管們成立一個自己的公司,以此和他們就職的上市公司合作。借“公”的名義賺“私”錢,利潤大部進了高管的公司,至于上市公司,則僅維持基本的生存。
從結果來看,由于大部上市公司不分紅或少分紅,且高管又拿超均高薪,并且很多市場融資又有意無意地流入少數人之手,加上高管持股的快速減持,因此“神賜財富”在這些少數人及高管身上可以輕而易舉地以表面合法的方式實現。但對于大部分股民,特別是中小股民來說,這種“神賜財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筆者以為,大部上市公司不分或少分紅,固然有的是由于利潤計劃完成不好,但另外一方面,高管高薪則不受影響,則是把本應給股民的分紅裝到了高管的口袋里。“神賜財富”在少數人身上的實現,不僅使高管持股加速減持,同時使得高管“閃人”也愈演愈烈。僅今年11月份深滬兩市就有94家公司105位高管相繼辭職。這恐怕不僅是對公司失去信心,更多是見好就收。這樣做的結果是,既推卸對不能實現的故事編造或執行的責任,又使內幕交易查證起來頗為困難。這是證監部門應重視的問題。
在“神賜財富”理念的初級影響和侵害較多、現還不能完全抵制此種侵害的情況下,防御理應升級。至少大部上市公司理應分紅,且至少分紅不低于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并且,應該將這項規定作為一項硬性規定,除非三分之二以上中小股東同意,才能變通。
同時,不分紅的公司,高管年薪不應超均18倍,至少應考慮拿不可超金融行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年薪。同時還應規定:不分紅乃至虧損,不但沒有資格拿超均高薪而且應被追究責任。
目前形成的炒作投機市似乎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好像有資本市場就要炒作。這源于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線性認識。事實上,對經濟國際化和一體化的理解,應在所有制主體不同的經濟框架基礎上,運用這兩者的經濟共通性:都是社會化生產,都運用商品等價交換和資產階級法權原則。西方國家一開始就存在實行該兩項原則中理論與實踐相矛盾的弊病。因此,我們對共通性不應迷信,更不應用線性化去認識。實際上,這種弊病對我們的股市已造成了炒作大于分紅、投機大于持股投資的侵害。所以,一味地強調一體化、共通性,尤以歐美股市為標準看問題,是不對的。線性看問題忽略了這種弊病帶來的“神話制造財富”的腐蝕,給我們造成的困惑是顯而易見的,給廣大中小股民造成的損失更是觸目驚心的。
(作者系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員,民盟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