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對沖基金發展歷史上,可按不同策略劃分出好多個主要流派:有短線殺手邁爾克·斯坦哈特,全球宏觀派索羅斯,選股派朱利安·羅伯遜,宏觀商品派瓊斯,事件驅動派湯姆·斯泰爾,量化對沖派詹姆斯·西蒙斯,多策略派肯尼斯·格里芬……
中國私募雖然也沒發展多少年,卻基本都能找到與國外這些主要流派相應的代表人物,然而,有一個流派我至今在中國也沒找到對上號的,那就是——債券派私募。
在20世紀90年代,正值美國對沖基金的蓬勃發展期,有個經典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叫約翰·梅里韋瑟(John Meriwether),他在1994年2月創立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他還將8個所羅門公司的智囊人物帶入他的公司。
對華爾街公司熟悉的人都知道,所羅門公司是華爾街最大的債券經紀商,也是華爾街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而這個梅里韋瑟同時也曾是所羅門兄弟債券套利部門的創辦人。
這群人就搬到了格林威治鎮汽船路上班,每天帶著魚竿,休閑時還可以釣魚。
梅里韋瑟公司就開創了一種新的對沖策略——債券型策略。他們會在買入一只債券的同時,再賣空一只類似的債券,因為相信第一只債券的現金流將更有前景。將資本市場對沖,債券往往比股票更有效。
他們還交易新發行的國債,因為新債換手率高。看重這種流動性的交易員愿意為此支付比發行時間稍微久一些、換手率低一些的“舊”債高的溢價。但在債券的存續期內,這個溢價會消失,一個30年期債券和一個29.5年期債券在它們的到期日付的款必定會趨于一致。梅里韋瑟做的,就是簡單地出售被高估的新債券,買進便宜的、發行久的債券,然后耐心地等待不可避免的價格銜接。
除此之外,西方還有個稱作“債券之王”的高手,叫做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也是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掌門人。他對債券研究幾乎癡迷,他通過一系列數學公式,將債券收益最大化。“當美聯儲把利率調高一個百分點,一只5年期的債券售價會下跌4%,而一只30年期的債券售價將下跌12%。所有,買長期債券會比較劃算。”他管理的債券基金連續5年跑贏99%的債券基金。最近一次成名之戰,是格羅斯發現房地產市場有很大問題,2005年時,他就建議客戶購買按揭債券的CDS(信用違約掉期)保護,由此,格羅斯做空次貸債券產品的帶頭人。
既然債券也可以如此風起云涌,又有穩健收益可賺,中國真的沒有債券私募的土壤么?
原因其一,難道是債券產品收益太低?
中國私募之所以在2005年后瘋狂涌起,與波瀾壯闊的市場行情不無關系。債券私募是否在低風險低收益的屬性上,就無法吸引到追求超額收益的高凈值投資者?
然而,我發現,就朝陽永續統計的2011年上半年的私募業績來看,503只非結構化私募上半年的平均漲幅是-5.69%,結構化私募的平均漲幅是-4.13%,而券商中的債券型基金產品是-0.82%,上證國債指數更是正值——1.80%。這也就意味著,在下跌或震蕩市,債券型產品的表現,未必遜色于股票產品。更何況,債券型私募可以通過一些量化的方式,獲得更可觀的收益。
其二,難道是因為中國債券市場缺乏對沖工具?
就好像2008年名震江湖的約翰·保爾森,人家原先做的是并購套利,事實上最后讓他大有斬獲的也是債券相關衍生品。況且,美國的債券市場品種豐富。而我國債券產品的利率結構和期限結構還不夠多樣化和市場化。
這恐怕是現在債券私募沒有涌出的一個很大原因。不過,今年以來,不管是可分離債,還是國債,以及地方債市場,都涌現了新的契機。
近期我在與國內私募交流時,博弘數君投資劉宏提到,高收益債大有可為,他正在考慮創設相關產品,他從債券市場的波動中看到了機會。
或許,在這個全球經濟還沒徹底復蘇,債券需求旺盛,政府正大力開拓債券品種的背景下,中國債券私募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展宏圖的臺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