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近來香港中環的氣氛又變得飄忽詭異,源于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最后一天上班,說不準便在下班前一分鐘被人事叫去通知不用再來,回到座位上電腦已再不能打開。雖不知道具體狀況如何,但從一在港資公司工作朋友口中得知,似乎他們的公司也頗有些惶惶不安的感覺。
“今年的狀況比08年還糟嗎?”
“你想,今年是股債雙殺,08年至少債券還是好的。”
是啊,還有比這個更糟糕的嗎。讓所有的投資人幾乎都無所遁形。
好容易年底市場似乎有了些起色,一個“國際板即將推出”的傳言就讓市場受挫,雖然是有調整要求,但也看出市場情緒絕不飽滿,依然需要沉淀和醞釀。但這并非不是好事,畢竟我們期望的不是曇花一現,而是真正持久的市場成長。
已經有人在預期市場降息,甚至是貨幣政策的全面放松。不過吸取了08年4萬億教訓的政府應是不那么容易心軟了。
所以,三季度的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明確提出,未來通脹水平的不確定性,一是當前物價仍在較高水平,尤其是全球極度寬松的貨幣條件仍將持續、前兩年國內需求擴張較快的大環境下,通脹預期短期內難以輕易改變;二是目前經濟內在擴張壓力依然存在,物價調控不能松懈,需要宏觀政策繼續把握好力度和節奏。此外中國勞動力成本、服務業及非貿易品價格等可能會有持續和剛性上升的過程,資源品價格也有待理順,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加劇通脹預期。因而,在這種狀況下,只能“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全面的放松概率微乎其微,除非是全球經濟發生災難性的崩潰。雖然目前歐洲問題無法根治,甚至蔓延至全局,但僵而不死,美國近期的數據尚可,離二次探底的懸崖倒是越來越遠。錯過此次經濟轉型的機會,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在流動性無法全面放開的情況下,政策在局部的扶持尤為重要。軍工、水利、農業、環保、醫藥等板塊便是因為政策因素而在近期市場上風光無限。這不僅是短期現象,更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成為投資人重點關注度的領域——當然要去蕪存菁。
近期看到一份報告,大意是在梳理一些在各領域前沿的公司,即,代表了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從某一角度說,全球經濟要走向新一輪上升周期,就要等待著新一輪技術升級或革命,而哪個國家掌握了先機,便在全球重新劃分了勢力范圍。)
例如,Alexion Pharm是一家專門為罕見病提供治療方案的生物制藥公司。公司1996年在納斯達克上市,股價于今年10月創出新高。事實上,其從02年最低點至今已經上漲接近30倍。公司倍受美國投資者追捧,在納斯達克市場,市盈率已經高達90 倍。
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美國相關政策相關。1983年通過的美國《孤兒藥法案》(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罕見病的藥品,由于罕見病患病人群少、市場需求少、研發成本高,很少有制藥企業關注其治療藥物的研發,因此這些藥被形象地稱為“孤兒藥”。)及后來的幾個修正案為孤兒藥研發提供了具體的經濟激勵:
第一,向孤兒藥研發公司提供開發補助、研究基金和快速審批通道;第二,孤兒藥上市后還給予7年期市場獨家經營權等鼓勵措施;第三,孤兒藥臨床試驗費用的50%可抵減稅額,對孤兒藥的新藥申請費用也給予免除。
在面臨著老齡化以及糟糕生活環境的現在,醫藥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們能否也有一些這樣的公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