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看到的是物:稀缺資源如何配置。政治學看到的是權:權力如何分配。社會學看到的是人:人與人之間怎么協調。過去30年主要是經濟改革,現在的改革重心應轉到社會改革上來。沒有社會改革,經濟改革也難以推進。社會改革的關鍵是社會平等,沒有社會平等的改善,會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http://weibo.com/lsxidear)
張憶東(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師):上月末的策略《反彈將在猶豫中延續》提示:政策實質性“預調微調”引發更多憧憬。流動性最糟糕的日子已過。投資者情緒將從“驚弓之鳥”到矯枉過正。關注預期被驗證的時點:第一11月中,第二12月初,能驗證則繼續反彈,不能則調整。現在第一個時點的警報解除,第二個還遠,可據我們的建議享受反彈。(http://weibo.com/zhangyidong1979)
康曉陽(天馬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股票市場有時就像圍城,有人想進去,有人急著要出來。當站在城外,你總是怕錯失機會,稍有風吹草動,就急不可耐地往里沖。而住在城里的人,早已厭倦了沒完沒了的等待,一旦有了機會,便毫不猶豫地往外逃。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受罷了。非風動,非幡動,心動而已。(http://weibo.com/u/2055428635)
史博(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以全體股東利益為上,派不派息皆有道理;以個別股東利益為上,派不派息皆無道理。有這樣一只股票 上市以來從未派息。如果你在1956年投資1萬美元買進這只股票,它今天就變成了大約2.7億美元。這僅僅是稅后收入。巴菲特稱:分紅派息意味著伯克希爾承認自己的投資機會已有限。(http://weibo.com/u/1900719433)
連平(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下半年以來貨幣市場資金面相對較為寬松,利率波動總體較為平穩。但對實體經濟而言,最直接快捷即最有效的融資手段是信貸。解鈴還須系鈴人,在政策微調的導向下,未來流向重點行業和項目以及小微企業的信貸可望加快。同時小企業金融債的發行會助銀行一臂之力,緩解其資金來源偏緊狀況。(http://weibo.com/u/2096408413)
謝百三(復旦大學教授):尚主席期間,證監會的威望是提高的,但基金、證券公司是怕他們的,百姓股民由于老是虧,和管理層依然沒有親切和依賴感。是冷漠的。總的來講,尚這一階段是干了不少實事的,是向前大步走的,功大于過,特別是股權分置和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功不可沒。但在通民心上遠遠不夠,股民不親。此外,股指期貨形同虛設。有的也是他在這個歷史時代無奈的。(http://weibo.com/xiebaisan)
薛冰巖(廣州世澤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研究總監):【A股市場的有效性】研究發現,A股在中短期內,呈現出匪夷所思的無效性,典型的特征是,市場給予的估值水平和公司的優秀程度成反比,行業內最優秀的公司,往往給予最低的估值水平,這極度不正常。而從長期來看,A股市場又呈現出高度的有效性,即長期牛股的背后,站著的一定是優秀的公司,而非垃圾股。(http://weibo.com/xuebingyan2011)
滕泰(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通脹與財富]幾乎每輪通脹,房價都出現一輪較大的上漲,10 年來核心城市房價上漲超過3 倍。而黃金則在全球通脹下從10 年前的300 美元最高上漲到2 000 美元/ 盎司。那些在通脹背景下持有金融資產的人卻不幸遭遇“通脹無牛市”的魔咒,無論發達國家還是在新興資本市場,概莫能外。(http://weibo.com/tengtaims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