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高利貸資金斷裂,欠債老板跑路。中央的態度是怎樣?重視、但力度有限!在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的9條措施里,決策層的矛盾心理可見一斑:一方面要求加大信貸支持,另一方面又操心資金被挪作他用,因此要求“加強貸款監管和最終用戶監測,確保用于小型微型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可見,是救企業不救高利貸者;會議還提出,“對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場原則進行,減少行政干預,防范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支持并非不計成本地進行,如果按市場原則,恐怕金融機構的動力有限。政府更擔心這種救助給社會一個負面的示范,似乎高利貸最后有政府兜底,使高利貸參與者有恃無恐,引發道德風險。
溫總理的溫州考察,節后匯金增持四大行,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金融財政支持措施,其實都密切呼應,是對中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的系列應對。匯金的增持,一般被市場理解為政府對股市的支持,但究其實質,應該是發出一定會穩定中國金融體系的信號。否則,不會一方面官方媒體高調展示其入市行動,一方面又有官方媒體強調這“不是簡單地救市”。
整體來看,財政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支持力度較好落實,實際效果也更為顯著,金融措施在目前資金面異常緊張的情況下落實的難度非常大,加上會議強調“按市場原則進行,減少行政干預”,故效果會大打折扣,小型微型企業的生存狀況難有大的改變。于是,很多人士對調控政策的松動開始有所預期。
小型微型企業的現在與緊縮政策有無關聯?應該還是有,但主要是政策一張一弛的轉換太過迅速,力度太大,以至于受到種種誘惑、過慣了好日子的企業或個人投資者都不免會適應不了。大寒大暑,有幾個能抗住?緊縮下,生產、經營都不好過,更別說一些企業已經習慣性地投入到了炒作資產、放高利貸賺快錢的運動中去了。換句話說,不只是收得緊,更是形勢變化太快。
金融支持的態度尚且如此,專門為此放松貨幣政策更不太可能。這次調控,顯然也想淘汰一批落后企業,一些小型微型企業可能也首當其沖。政府對溫州現狀的重視可能主要是擔心對社會穩定及金融體系的沖擊。
OK,不為小型微型企業放松調控,那9月份CPI的同比增幅已經開始回落,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調控呢?拜托,9月份CPI環比還是上升的,同時,在政府開始上調公用事業品價格的背景下,通脹的壓力并未有減緩。即便從目前情況看,食品價格的上升勢頭也是有增無減。所以,如果高利貸的斷裂情況加劇,政策可能會有所應對,但通脹這塊大石頭始終未去。
在宏觀調控中,不單要關注企業的生存狀況,還應該注意調控中受損的地方利益的訴求。房地產的調控帶來土地出讓金收入的下降,這令到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加大了地方對房地產調控的抵觸。佛山市松動限購政策、但又在12小時后被叫停一事,便是地方利益與中央利益沖突的體現。地方利益最終被迫服務于大局,但地方的訴求不能就此被忽視,否則,陽奉陰違之事還會頻頻發生,事權與財權不匹配的格局扭曲下去對社會穩定發展也不利。
除佛山事件外,引人注目的還有貴州省對煤企按10%從價的標準征收煤炭價格調節基金一事。這是對新的《資源稅條例》中未將煤炭納入從價征收范圍的另一種抗議,這一收費實質便是10%從價資源稅的征收、而且是現行辦法的上限。如果從體現資源稀缺性、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角度解讀,煤炭沒有理由不納入從價征收的范圍,更何況在去年的公開場所,政府也承諾石油、天然氣、煤炭都從價征收,但到最后落實的時候,煤炭仍然從量,只象征性地有幾塊錢的上調,這對煤炭資源的大省不公,而這些省份也多在中西部地區,本來財政收入就微薄,土地收入又銳減,再沒有資源稅的幫襯,日子確實難過。有的時候,上面這種手心手背的權衡很有些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