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以來,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試圖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矛頭主要指向華爾街“貪婪”、金融系統弊病和政府監管不力,以及高失業率等社會問題。無論這場游行結果如何,美國政治分裂、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大等深刻社會問題已經凸顯在世人面前。
失業率居高不下似乎是觸發示威的最主要導火索之一。根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最新就業數據,8月份全美30州的就業人數下降,其中紐約州就業人數下降最多,當月紐約州雇主裁員2.2萬人,凸顯紐約州經濟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則對形勢發展憂心忡忡,他還警告,如果美國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擴大就業,美國國內可能會發生類似于埃及和西班牙的街頭騷亂。
很顯然,發達國家市場正在經歷著艱難的時刻。市場的憂慮情緒在過去的幾周內愈演愈烈。從今年夏天起,歐美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逐漸蔓延到全球,美國債務總額觸及法定上限和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更加加深了這種影響。
那么,利用這次事件,或者說受到這次事件的壓力,美國政府會不會將矛盾轉嫁他國,尤其是中國呢?我們認為很有這種可能性,接下來幾個月,有關人民幣匯率的爭論會更激烈。而因此產生的對出口以及對流動性的沖擊是不可低估的。
10月3日,原本美國參議院將就有關人民幣匯率的法案進行表決將被延期。該法案將“懲罰”所謂中國操縱匯率的行為。人民幣法案已獲參議院民主共和兩黨議員支持,預計投票時將不會存在程序障礙。這項法案一旦生效,意味著美國任何行業如果能證明其因某國低估匯率而受到該國的出口商品的“實質性損害”,就可以向這類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更嚴重的是,法案將給美國政府巨大壓力,迫使其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引發各種制裁。
退一步說,就算是眾議院對該法案的態度沒有參議院那么堅決,就算是奧巴馬政府對該法案的態度沒那么堅決,在“占領華爾街”事件和大選的壓力下,他們仍會充分利用中國問題做文章。畢竟,美國人的就業永遠是和中國人的出口相聯系的。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已經呈現出現問題的跡象了。投資的問題是基數太高而房地產調控的后遺癥,同時,消費又一直受到通脹的困擾。但最嚴重的可能還是出口的問題。
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迅速放緩,就會影響中國的出口。盡管出口不一定會重現2008年危機中40%-50%的巨大降幅,但影響仍不容忽視。在此中國內外交困之際,美國的“匯率牌”在中國政府看來是多么的不合時宜!
更嚴重的是,我們認為,外需放緩會通過流動性影響內需。出口下降,轉而意味著GDP增速的下降,從而影響就業。同時,因為外需下降貿易順差將會縮小,而順差是中國流動性產生的重要渠道,在國內信貸保持緊縮的情況下,內需增長也難免有所放緩。
值得關注的是,如果經濟增速和流動性都出現放緩跡象,政策就可能相應的出現放松,我們期待著這樣的放松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