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投PE那么貴,還不如到二級市場上買點股票玩玩。”常常有二級市場的高手們在耳旁鼓搗PE們。一級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二級市場內憂外患,也總是雪上加霜,夾在中間的一些PE機構實在難受,鼓搗久了,干脆“從了”。
事實上,去年以來,也確實有不少PE機構或者帶有PE性質的投資公司參與了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定向增發一度讓一些機構賺得盆滿缽滿,但隨著二級市場的節節潰退,這樣的形勢已經開始悄然發生變化。
最近被媒體“頻繁關注”的雅戈爾頗為典型。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雅戈爾斥資約14.8億元,參與了黔源電力、廣百股份等11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其中,除云天化、新疆眾和、東方鋯業3家小幅浮盈外,其余8家均出現浮虧,共計浮虧4000多萬元。
無獨有偶。此前就有江浙PE人士透露,由于項目競爭激烈,PRE-IPO價格高企,有不少PE基金與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甚至社保合作,聯合投資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
雅戈爾參與定增的浮虧無疑給PE行業敲響了警鐘:二級市場的萎靡能夠讓定向增發20%—70%的利潤蒸發,這種傳導效應自然會繼續向前,擴散到PRE-IPO領域的投資。那么,定增失利之后,PE行業的下一個危機在哪里?這個問題特別值得深思。
打問號的第一點是,這些高價投進的PRE-IPO企業能否一直維持持續的增長?不能不說的是,確實有一些企業一旦錯過了上市的良機,就很難時運再來;不能不擔心的是,中國的新股發行節奏放緩或者暫停(這都有過歷史),這樣的企業究竟能走多遠?不能不讓人揪心的是,盡管多數VC、PE都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但是,愁霧慘淡的外圍隨時都影響著中國,這種愁緒也在國人的心底陰云不散。
打問號的第二點是爭搶PRE-IPO企業的PE模式能否持續?毫無疑問,哄抬價格,一擁而上等不健康的競爭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那么,對于一些專注于PRE-IPO項目的投資機構來說,出路究竟在哪里?
打問號的第三點是運氣是否會繼續眷顧那些有運氣的機構?一單定向增發獲利并不意味著你的下幾單同樣獲利,資本市場上,沒有人能永遠好運。中國的PE行業歷史太短。去年、前年的市場成就了一批投資機構。創業板推出,一批2007、2008年冒出的機構因為“踩對點”而迅猛崛起。但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脫穎而出,那個靠運氣賭一把的年代已經漸去漸遠。
在著名的管理學著作《再造卓越》中,柯林斯專門提到了“運氣”。他說,很多人獲得成功是撞大運的緣故,如果這些人不能認識到運氣在他們成功中所起得作用,過分夸大自己的優點和能力,最后他們也就難免不狂妄自大了。對于一些自信心過于膨脹的機構來說,這一點尤其具有警示作用。
最后還是讓數據說話。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9月共有25家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IPO,合計融資33.59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34億美元。9月IPO個數和融資總額的環比及同比均出現下降,其中IPO個數環比下降7.4%,同比下降35.9%;IPO融資總額環比下降20.8%,同比下降57.6%。
除去中國概念海外上市遇冷的因素外,IPO個數及融資額雙雙再創新低究竟意味著什么?警鐘已經響起,“向前走、專業化”勢在必行!
(作者曾為南方都市報財經記者,創投、私募觀察者,現供職于國內某著名創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