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份開盤第一天,香港恒指最大跌幅超過800點,跌幅接近5%;在中資銀行股和內地房地產股的領跌下,恒指創下了年內新低。在市場大幅波動之際,匯金果斷出手增持四大銀行股,中港兩地股市大幅反彈,對此市場眾說紛紜,紛紛猜測匯金增持背后的意圖,這是一次是簡單的投資行為,亦或透露何種政策信號?
匯金增持銀行股的秘密
筆者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港股銀行股最近兩個月的大跌,導致全球資本大力做空中國金融股,以致香港金融市場大幅動蕩,不利于香港社會的穩定。此時,匯金出手買入A股目的是為了遏制對沖資本刻意做空中國銀行股的勢頭,進一步穩定香港市場。
二是通過買入銀行股可以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無須采用貨幣政策干預,避免市場投資者對一年以來的緊縮政策構成反轉預期,有利于通脹形勢的進一步管控。
三是以小博大,投入成本有限,但可以起到救市的目的。比起匯金在四大銀行近年來享受的幾百億分紅而言,目前對銀行股增持所花費的2個億的資本簡直是灑灑水。即使市場不會因此見底反轉,但匯金仍可以在未來持續增持,把握了救市的主動權。
但中國銀行股真的到了可以抄底的時刻嗎?筆者并不這樣認為。
首先,在銀行的資產質量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之前,隨著信托、高利貸等影子銀行的泛濫,中國金融系統風險不僅沒有化解,而且還處于杠桿率不斷擴大深化的過程中。因此,現時買銀行股仍存在巨大風險。
根據歷史經驗看,過去兩年依靠銀行信貸大力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留下后遺癥——銀行業不良資產比例大幅上升。以歷史的經驗看,銀行業作為滯后于經濟周期的最大周期性行業,往往在經濟調整周期的末期才會爆發壞賬。一旦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那么,在未來某個時點上,隨著不良資產比例的大幅上升,銀行計提的準備金亦會大幅增加。隨之而來的是,銀行業績或會出現大幅虧損的可能,而銀行資產負債表亦需通過大量補充資本金來修復;另外,最近高利貸在民間市場的泛濫表明,企業三角債有卷土重來的趨勢。不可避免的是,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亦存在破壞的可能;而地方債務危機正好反映了政府資產負債表的危險性;房價下跌又會帶來普通消費者資產狀況的惡化,甚至出現負資產的可能;綜合而言,參與市場經濟的市場主體在未來都有進一步去杠桿化的可能。現在銀行股看似7-8倍的低市盈率在未來某個時刻隨時可能變為負值,所以,現在談論銀行股是否值得抄底,恐怕為時尚早。
其次,對于同一家公司而言,相比A股價格,港股銀行股享受一定的折價率,因此,港股價格更為便宜。進一步考慮,目前在港股方面存在折價率更大的藍籌股,包括像中國中冶、中海集運等港股藍籌已經跌至或接近1港元附近。與其買入A股,不如買入港股。那么,為何匯金不買H股,反而買A股呢?一方面匯金手中人民幣現金充裕;另一方面,買H股可能手續更為繁瑣,畢竟屬于跨境交易。
最后,即使未來匯金還會出手救市,但也無法起到2008年配合4萬億救市政策隨后出臺那么明顯的作用。并且,相對08年的情況而言,市場狀況已今不如昔。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股市流通市值的大幅增加,還是因為長期熊市導致資本大幅撤離資本市場,對于以重融資而輕投資的A股而言,要想獲得真正的重生就需要徹底改變過去二十年以融資為主導的市場定位,進一步建立有利于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各項制度,杜絕上市公司惡意圈錢的出現。
只有建立了保護投資者根本利益的長效機制,才能取信于民;否則的話,等到中國水電、中交集團等大型股上市之后,市場或又將進入新一輪下跌。
針對當前A股,我們的策略建議是,在A股市場沒有形成系統性買入機會之前,盲目跟隨政策買入容易出現被動局面,聰明投資者應該確保在風險真正釋放之后,再做判斷,而不是按照簡單的歷史的慣性邏輯來與“莊家”博弈。
銀行業的盈利泡沫
電影《華爾街:金錢永不休眠》曾經有個片段讓我深受啟發,當男主角高登面對著一群大學生在演講時,他總結了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美國金融企業的利潤被過度放大,金融業在美國企業整體利潤的占比已達到40%,當更多的金融家陶醉于資金杠桿所創造的暴利時,人類的貪婪又一次讓美國經濟經歷周期循環。
與此相應的是,A股金融企業利潤占比亦從2005年的30%不到上升到2010年的42%,39家金融企業創造了7822億的利潤,平均每家坐享200億的利
潤。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可能過于依賴虛擬經濟的繁榮,而這樣的繁榮無非是來自于貸款與杠杠化的提升。一旦去杠桿的過程開啟,那么,中國亦難以保證不遭受金融危機的洗禮。
從遙遠的郁金香事件,到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從1929年大蕭條時期,到美國2007年的次貸危機,從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到未來中國金融危機的爆發,發達國家或地區都難以避免金融海嘯的沖擊,市場經濟的本質、人性的弱點與資本的屬性注定了人類遭受周期性的金融危機的宿命。
當年息36%的貸款利率都能夠在沿海中小企業當中被廣泛接受之時,當遭受資金鏈斷裂風險的房地產企業仍借助12%利率以上的信托產品來獲取貸款之時,當儲蓄存款為了逃避負利率而大舉參與銀行理財產品并追求5%的年化收益之時,由于中國利率雙規制的存在,銀行業不僅享受了存貸利差收入的保護,更享受了銀行存款表外化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然而,銀行看似華麗的業績增長卻難有可持續的機會。
民間借貸利率的大幅上升證明了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很大,溫州企業主的紛紛跑路說明了企業三角債問題的嚴重性。近日綠城爆出信托合同可能違約亦說明,房地產商難以長期承擔12%利率以上的信托成本。如果房地產商忍不住降價或低價甩賣存貨,那么,擁有房產和土地作為貸款抵押物的商業銀行能否承受得住30%以上的房價下跌,是否同樣會承擔去杠桿的不利后果,還是能夠持續依靠保護性利差收入享受永恒的利潤增長?從未經受過一輪完整金融危機的中國企業能否抵擋住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呢?
事實上,中國的信托機構正承擔著美國次貸危機當中影子銀行的角色。在商業銀行普遍執行差異信貸政策的情況下,房地產公司很難再從正規渠道獲得信貸資金,因此,房地產公司將手里的資產通過信托公司抵押,信托公司將抵押資產70%的價值以地產商承諾的12%的利率收益變成信托產品賣給了銀行,銀行再將上述期限較長的信托產品分拆成若干個期限較短、年化收益不過5%的理財產品,然而轉手賣給普通投資者,即存款人。這之間的利率期限風險和信用風險無人能保證,關鍵只要房地產商能夠定期還本付息即可保證銀行信托產品的銷售完整周期。
看上去,銀行似乎已將房地產貸款的資產風險通過短期的理財產品轉移出去,但事實上銀行亦在劫難逃。
一旦房價大跌,則地產商出現資金斷裂的風險,影響的不僅僅是銀行的信用,還包括普通投資者的資產安全。不僅危及銀行資產安全,更會影響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的信心,擠兌風潮隨時可能出現,最終銀行可能需要破產,普通投資者面臨虧錢甚至賠本的結局,當市場對銀行缺乏信心的時候,信貸消費將會大幅萎縮,房價必然進一步下跌,所謂的剛性需求都會隨之萎縮,最終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
面對5、6倍市盈率,是銀行股享受著低估值的優勢,還是脫離不了周期性行業的盈利泡沫,市場之手自會有其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