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國平安近乎跌停,雖然當晚各種利空傳言都被公司澄清,但是暴跌原因仍然撲朔迷離。應該看到的是,在“平深戀”正式啟動后,平安集團的償付能力大大降低,盡管保監會已經批準了平安人壽募集不超過人民幣40億元的10年期次級債,但是市場人士認為40億元次級債無法有效提升壽險充足率,中國平安未來還要面臨融資需求。
根本問題為償付問題
平安的大跌引發了市場對拋盤機構及其原因的猜想,說法不一。根據中信建投證券出具的關于中國平安大跌的點評報告顯示,從基本面來看,今年以來困擾中國平安的根本問題是償付能力問題,中國平安找不到一個合適的途徑解決3-5年償付能力的問題。
報告進一步指出,償付能力的不足會直接影響新業務的結構,而且對于資產配置影響很大。
中國平安2011年中報顯示,中國平安集團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0%,產險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5.5%,壽險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8.1%,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0.78%。需要指出的是,平安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已從上年末的180.2%降至158.10%,接近了保監會150%的監管紅線。
據悉,壽險公司對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消耗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日常新增業務,其需要按責任準備金的一定比例,該比例投連險為1%,其他壽險為4%;及風險保額的一定比例,該比例通常為0.3%,來提取最低償付能力額度,導致充足率降低。
二是資本市場下跌導致的實際認可資本價值的下降,例如2008年上半年,滬深300指數下跌48%,由于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平安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從上年末的287.9%降至121.3%。據此推斷,從上半年到9月26號,滬深300指數已經下跌了12.9%,程度要遠遠大于上半年,這無疑進一步拉低了平安人壽的償付能力。
40億債僅能解近憂
根據保監會規定,公司的償付能力報告需要按照季度報送,那么可以簡單推測,公司三季度末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平安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應該已經接近了150%的監管紅線。
目前,保監會已經批準了平安人壽發行40億次級債,但是多家券商表示,40億次級債的規模對壽險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提升幅度低于15個百分點,因此只能暫時緩解償付能力問題。
根據湘財證券的測算,在不考慮業務及資本市場變動的情況下,如果拉升壽險充足率至180%附近,需要補充資金70億元。所以預計后期集團仍然要向壽險進行注資。年中平安集團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0%,由于深發展資本充足率按保險集團償付能力方法換算后,對平安集團償付能力的充足率有拉低作用,因此深發展計入集團償付能力計算后,如集團再向壽險注資,則集團本身充足率未來將承受壓力。假設集團向壽險注資70億元,則集團充足率從200%降至190.3%。而2008年和2009年整個集團的償付能力都在300%以上。
海外股東或撤資救主
2002年10月8日,匯豐集團(HSBC)以6億美元(約人民幣50億元)認購平安股份,持股比例為10%。此后,匯豐控股一直都表態稱,作為新興市場策略的一部分,打算繼續做平安的長期投資者。
不過在當前歐美債務危機愈演愈烈之時,匯豐會不會套現存在很大的疑惑。據之前外國媒體的報道,隨著管理層推進其分拆非核心資產的計劃,匯豐控股打算以10億美元左右的價格出售旗下一般保險業務,報道還稱,匯豐已經出售了英國、法國、香港及新加坡的非壽險業務。
中信建投指出,最近海外中國股連續被做空,這股浪潮會傳至H股。那么在H股肯定有機構做空市場或者有投行看空中國平安,因為H股市雙邊市場,做空仍然能夠賺錢。中國平安是機構做空H股中國指數很好的標的。中國平安跌這么慘,在兩地減持的股東肯定不是小股東。此前匯豐準備出售旗下非壽險業務,目的是增加流動性,防止重蹈AIG覆轍,背后隱藏的問題歐美債務問題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嚴重。那么匯豐控股很可能也會減持亞洲的壽險業務,但是沒想到消息傳得這么快。而A股市場上中國平安的股東結構更加復雜,那么減持在所難免。
需要指出的是,在面臨融資需求的同時,由于平安的員工股減持計劃,未來平均每年有近2億股尚待減持。再融資和員工股減持尚未落地之前,將繼續成為牽制股價表現的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