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九月轉勢預言”在前,十月的走勢預測就變得比較明朗了。簡言之,十月會是兌現九月預言的一個月,是對九月份走勢的修正。即:九月若升,十月會跌;反過來,九月若跌,十月會升。這一概率實現的幾率是隨著九月份升(跌)幅的增加而增加的。換句話說:九月的升(跌)幅越大,十月轉勢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之所以常見這種現象,是由小升(跌)小跌(升)、大升(跌)大跌(升),升(跌)之愈久,跌(升)之愈久的股價運動規律所規定。因此,要對十月能否轉勢以及轉勢的程度作出準確的判斷,光看九月的走勢是不夠的,還要聯系九月之前幾個月的走勢綜合加以研判,才能得到最為接近實際的結論。
談到轉勢,有一點不可不提——就是股市史上多次令人談虎色變的大崩盤,都發生在十月:遠者如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其后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近者如1987年的全球股災,可謂其中最慘烈的樣板。至于我們中國的股民,想必在回顧起2007年10月中旬從6124點的歷史大頂急轉直下的斷崖暴跌時,仍會感到心有余悸!
十月轉為跌市時的殺傷力為何這樣強?可以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作出解釋,此點我們在分析“九月轉勢預言”的成因時亦提及:凡是在股市上有所斬獲的投資人,到十月時或多或少會將操作重心轉移到考慮如何更有把握地套現年度利潤的策略上。而且此前股價的上升期越長、利潤越豐厚,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就越多。在這個大背景下如果再加上九月份是升市(意味著盈利面進一步擴大),就必然會更加刺激大家沽貨的欲望,使沖動化為行動。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由于持倉量大的緣故本能地傾向于打提前量,這就使十月份成為以沽貨為主旋律的時段。如是你也沽、我也沽,終成羊群效應。假若其時恰逢牛市末段,多米諾骨牌式的拋壓將不可避免,從而誘發股指一瀉千里的局面。由此可見十月股災頻發的宿命色彩之下,掩蓋的是投資者操作行為的心理規律,也是市場博弈選擇的結果。
當然,必非所有十月的升轉跌都會迎來終結牛市的拐點,這樣的“轉大勢”的市況是多年才能一遇的。更多的年份十月的轉勢只是“轉中勢”或“轉小勢”,視其時的具體環境與條件而定。
以上談的是十月升轉跌時的情況。如十月呈現為跌轉升,則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這種情況下經過九月的跌市后投資者的盈虧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以年度計依然盈利,但少了;另一種是虧得更厲害。而無論哪一種情況,人們都寄望于從十月始第四季度能打一個扭轉局面的翻身仗,以解決吃飯、喝粥還是喝湯,甚至連湯也喝不上只能勒緊腰帶餓肚子的問題。故這種氛圍下的十月轉勢往往帶有某種背水一戰、孤注一擲的性質。即使是空頭,這時也會考慮收一收手,甚至反手做多,以求在年終的晚餐中分一杯羹。
從歷史上看,轉勢的時間窗口集中在如下幾個時間段:早的話在九月下旬,晚的話在十月與十一月之交或延至十一月上中旬之交。這當中有些日子雖然不在十月,但技術上不妨仍將之歸入“十月轉勢”的范圍。另外常見的一個重要時間窗口是十月上旬,尤其是近些年來(從2006年起)屢見A股在國慶后有較好以至上佳的表現,可以說是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這大概與我國國慶假期較長,做多主力有較充裕的時間調集資金未雨綢繆策劃反擊有關。
現時諸多分析家從估值、基金倉位、換手率、新增開戶數、持倉比例等多方面的指標論證底部已漸行漸近,樂觀者更斷言就在眼前。所有這些其實已一一構成蓄勢的條件,為將要到來的“十月轉勢”作技術上與心理上的準備。問題是底部的性質是大底、中底還是小底?這關系到轉勢轉的是大勢、中勢還是小勢?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兩點:一是轉勢前挖的“坑”是否足夠深?二是是否有足夠規模的新增資金進場?本周四以2365點收市時,滬深兩市A股的流通市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