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持續數月的下跌,已經從不信與猶豫,再到堅信以及悲觀情緒擴大化,這個過程相當有意思。當我們4月中旬開始告誡后面會大跌時,面對的是眾多恥笑,甚至有位權重股投資價值吆喝者不惜出言謾罵。6月下旬的反彈時,仍然有相當一批人看新高,但到7月末下跌至8月初,大指數出現擊破長期上行趨勢線后,人們開始認同我在年初說的那個11月時點以及目標位了。而到了這一周,我們發現悲觀的人越來越多,所看的目標位越來越低。
歷史上這種現象很常見,當大跌真的形成時,人們總是會給予市場更低的定位,這是很正常心理反應。市場就是宏觀經濟的寫照,總是由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所組成。從8月份以后,我們看到了宏觀數據已經顯現出局部蕭條,正在開始慢慢地影響市場,從而讓市場從令人充滿期待向徹底悲觀轉變。可以不客氣地說,這個市場正在成為“絞肉機”。而這一切的緣由,均是因社會現金流緊缺,導致的“戴維斯雙殺”。6月初我們提“戴維斯雙殺”時,還有很多人認為不可能,但現在已經一步步走向現實。
今年市場的波動本質,就是與社會資金供應量有關。利率的雙軌制,令民間利率大幅抬高,全社會的資金到底有多少都撲入了這個吸金洞無人可知。但用很正常的邏輯判斷,當實業所產生的利潤,無法支付民間借貸利息成本時,最后的崩盤是必然的結果。而這樣的事,可能僅僅是因為區區幾百萬的追討引發的崩盤。廈門融典37億的崩盤,其實就是一個700萬的債主,召集了十數人討債,引發了一個37億的盤子全線崩潰。
現在許多這樣的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涉及的面越來越廣,如多米諾骨牌效應似地在東南沿海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出現。其背后所體現的就是,實業所生產的利潤,已經遠遠不足以支付資金的成本。而大多數銀行頭寸都幾乎放光,即使是高息攬儲,也無濟于事。此時民間借貸已經出現巨大風險,證券市場的風險同樣也沒有排除,房市的風險更是僅僅初露。這種情況下,以我個人的感覺反倒是待在大的銀行里風險更小。而我們從現實中所看到的,卻是仍然有大量的存款在向外流,證券市場如果沒機會,向外流的只能是高息的民間借貸市場。跑了那么多老板,難道還不能讓你有所驚醒?我估計今年“十一”長假將會有更多的外出度假不歸老板的消息見報,而今年春節將會有很多人不敢在家過年。
尤其令我們關注的是,本屆政府與下屆政府處于交接期,中華文化決定了幾乎沒有人會去主動承擔上一屆所遺留的問題。所以,我們對信貸的基本判斷是,至明年年初前,信貸政策只會維持現狀,不會有任何寬松的轉變。比較糟糕的是,去年末與今年初發出的地產信托,大約到期密集時段就是在明年春節前后。所以,我們仍然可以認為,資金最緊張的時候還沒來。基于這樣的判斷,我們認為原來預期四季度市場可能見一個重要節點的推測,可能要作相應的后移。
市場跌到如今,再作一次全面的復盤,市場的景象讓我覺得很吃驚。大量的個股形態惡化,顯現出一幅多頭預期失敗之后的搶跑踩踏。尤其是近段時間一批強勢股的補跌,徹底擊潰了多頭信心,人們似乎正在進行著擠兌,更可怕的是下方幾乎無接盤,除非是愿意以極低的價格在低位搏得抄底者的歡心。
我們從平均股價指數波動可以看出,權重股們的價格重心不斷壓低之后,已經達到一個相對的弱平衡區。而平均指數的持續走低,意味著市場全行業的個股普遍下調,資金的遷徙狀態,從原本由權重股流出向普通股遷徙,轉為進入全線溢出的狀態。這表明當前的下跌,已經不僅僅是板塊之間的交互波動問題,而是多頭全面地潰退。
讓人感到泄氣的是,平均價格指數的波動狀態表明,未來市場的平均價格可能向11.5元附近移動。如果是這樣,粗略算一下市場平均下行空間還得有12.6%。而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主流的公募基金,倉位大多都降到了70%以上,更有一些比較敏銳的公募,實際的倉位已經降到了60%附近。也就是說,持有大盤藍籌股的主流機構與做市值管理的陽光私募,基本已經減不動倉了,處于一種被動防守的狀態。換句話講,未來藍籌股下行的空間將會比較小,它們會處于一種相對的弱平衡狀態。假如是這樣的話,那么,為平均價格指數提供負波動的群體,必然是一批無前景以及無業績支撐的題材股,這里面前期的涉礦題材股將會是最易遭市場拋棄的品種。
更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是,有一批做盤機構,它們的資金來源本身就是融資資金,這些機構的特征是與上市公司做“勾兌”以及用2005年之前的做莊思維。本身融入的資金就有一定的成本,當社會資金仍然不那么緊缺時,一切都相安無事,大家都按合同約定在融資期限以后再作結算。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溫州民間借貸的事鬧得兇,原來資金融出方半途變卦,寧可違約也要在短期之內拿到錢救急。所以,我們就會看到一些本來還仍然堅挺的股票,突然就莫明其妙地出現了砸盤。這種事歷史上都出現過,有些數十億企業在危機來臨時,可能因區區數百萬的債務,在一個預想不到的小概率事件上,令其龐大的資產瞬間化為烏有。本質的原因并不在企業本身主業經營,而在于它將資金杠桿用到了極致。
對于市場的總體看法,至今我仍然沒有改變。但就各指數目前的狀態,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原來我們認為唯一一個6月下旬低點上行有可能成為推動的指數創業板指數,也因再創新低而將這種假設給推翻了。關于這點需要說明的是,此前的假設于操作上并無矛盾,本著預期只是預期的原則,在假設6月23日低點上行為上行推動的同時,完成了一輪上行行情的操作,而至8月30日下行之后,我們提出這個位置的楔型完成之后,以樂觀的預期后面至少是一個擴張平臺C。無論A是不是回避風險,所有的二-C都是要回避風險的。既然8月30日之后該方向是減倉的,就不應該在C段下行是否結束沒得到確認前,介入該方向的操作。況且下行段未見日線級別背離,不能確認假設中的C結束,也不應該有任何沖動的想法。而今再創新低,表明此前的假設結構已經被推翻,如果以僵化的思維看待前面的假設結構,必然是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大指數的下行結構同樣是自8月25日之后的結構沒有完全完成,但目前全市場的狀態已經出現了比較大的超跌,故此我們判斷在節后首個交易周,短期小結構完成后將出現一個稍有強度的反彈。由于市場資金層面的原因,我們仍然不會將這個反彈當作是反轉。尤其是在多數分析者開始認同我們年初策略中所提的第四季節點時,我們認為這個重要的轉折節點應該要后移至明年立春前后。立春之后是壬辰年,壬辰長流水,我們預期那時可能會出現貨幣松動的假象,令市場有充分的做多想象。但我們仍然要告誡諸位,事實上以M1數據的周期彌合看,明年貨幣供應量可能要到下半年才會真正見到谷底后的復蘇。
鑒于上述的判斷,我們認為短期策略上應該對4月18日高點下行之后的120個交易日之時間敏感點予以高度關注,它不一定是一個轉折點,但它很可能是一次非常好的逆襲點。而今年剩下來的時間,就是要通過不斷的逆襲降低不可能通過減倉達到目的的持倉成本下降。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在條件限制下(比如股指期貨做空對沖限制),完成保有一定市值的倉位下套出更多的現金。當危機來臨時,手頭擁有更多現金的人一定更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