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下跌過程中,一路“猜底”是一件很滑稽的事。不過,正因為“很難”,所以總有很多人興趣盎然。大部分時候,“是不是底”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策略”才是第一位,而不是“預測”。
“十一”長假有機會成為中期趨勢的“轉折點”——9月份最后一周,是伏擊“空頭”的絕佳時機。綜合各方面因素,我們認為,在上述時間窗口,A股將階段性觸底,然后轉入多頭趨勢,走出一輪階段性單邊上漲行情。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最后一周(第47周)很可能是“絕望”情緒的最后宣泄。這里會不會成為一個“中期底部”?不清楚,也無需現在做判斷。
我認為,中期底部的定性,可以留待“短期底部”如期出現后再行確認。即便是中期底部,也需要從小趨勢開始演化,本末倒置的推導沒有必要。那么,我們依據什么線索來設定“伏擊點”呢?
神奇的“47周”
按照智能系統對于市場內部流動性規律的觀測,9月末是選擇“變盤”的高概率時區。
8月份,智能系統曾經預測月末出現資金脈沖,可惜猜中開頭沒有猜中結尾——盡管“時間窗口”的確令市場出現資金脈沖,但資金脈沖量級遠遠小于預期。最后,造成8月份指數預測失準。按照歷史數據規律,錯過了8月末的“時間窗口”,下一次趨勢轉化的時間窗口最早將出現在9月末。那么,智能系統對于流動性脈沖的判斷會不會再次“出錯”?有可能!因此,我們需要復合論證。
從2007年11月至今,中期趨勢運行周期的統計觀測,同樣論證得出——9月末是選擇“變盤”的高概率時區。2010年11月份3186點開始運行的中期下跌趨勢,至今已經運行了46個交易周,2011年9月份最后一個交易周即是第47個交易周(見圖1)。
第47個交易周意味著什么?自2009年8月3478點開始的中期下跌,總共經歷了47個交易周,直至2010年7月份正式確認了中期底部(見圖1)。
自2007年10月6124點開始的中期下跌,經歷了47個交易周后,發生了什么嗎?什么也沒有發生。可是,到了第50周,A股市場出現了集體漲停的一幕(見圖2)。沒錯,著名的“9·19”。也許,你會說,這分明是政策“救市”的小概率事件,和時間窗口沒有必然關聯。
歷史會重演嗎?我認為,這視乎如何理解“47周的含義”。“47周”代表了什么?投資人情緒的“臨界點”,群體性行為的高敏感時區——在這一時點,容易被誘發群體性行為。
行為學應用在金融市場上的三點“核心假設”:其一,規律性——群體性行為呈現不易改變的規律性與特征;其二,引導性——給予足夠行為暗示,可以誘發群體性行為;其三,不自控性——即便認知群體性行為,人們依然無法自控。
基于上述視角,我們不必神話“47周”的作用,但不容忽視其內在含義——下跌趨勢保持時間超過47周,至少說明了市場這一輪中期跌勢已經面臨“尾聲”,特別是投資人情緒已經從恐懼陷入麻木。從群體性行為研究的角度,“極端轉折”的必要條件已經出現,欠缺的只是“一個契機,一個理由,一只黑天鵝”,讓投資人情緒出現驚人逆轉。
“47周”作為評估投資人心理變化的“邊界”準不準?過去四年,這一規律始終“八九不離十”。也許,我們不一定能夠準確評估影響市場的外部因素,但作為內在規律的“47周”已經給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時間點——選擇在這個時區,策略上伏擊空頭至少可以保證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入新的陷阱。
市場可能“錯估”經濟趨勢
看似板上釘釘的“經濟衰退”并不可靠,只是說的人多了;看似將要暴雨傾盆的“金融風暴”,也不靠譜,只是趨勢露出苗頭,大家就信了。全球經濟形勢未來三個月乃至半年將會怎樣?反正金融市場已經相信2008年會重演,甚至比2008年更差。來自各個層面一系列數據消息,也在佐證這一“理性”判斷——這個星球上主要經濟體大都面臨著重返衰退的風險。
中國方面:9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9.4,低于8月份終值49.9,連續第三個月處于50的榮枯分水嶺下方。不久前,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繼下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美國方面:美聯儲在聲明中表示美國經濟面臨巨大下行風險,就業市場復蘇速度將非常緩慢。
歐洲方面: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
FZoj+nDibribBVy6xC9bKQ==國正在失去經濟增長動力,9月商業活動增速放緩,為兩年來最低,新訂單量連續3個月出現下降。德國9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PMI)指數初值8月自50.9滑落至50.0,低于預估的50.1,并創24個月新低。
歐債危機:幾乎沒有人會認為希臘“有可能不發生違約”。
剛巧這個時候,新一輪金融危機似乎已經“拍馬趕到”,至少流動性危機已在眼前。外圍市場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全球經濟趨勢走向衰退,是讓絕大多數投資人心灰意冷的重要判斷依據。對全球經濟前景感到“擔心和驚恐”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作為A股投資人,在第47周來臨之時,從悲觀到麻木,完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問題是,這一判斷有可能出現“錯估”嗎?當人們看不到、聽不到“好消息”的時候,市場即便還沒有犯錯誤,也是在準備犯錯誤。因為,任何時候,好消息與壞消息都會并存,只是人們會根據情緒傾向來選擇消息傾向。投資人往往就是因為這樣而犯下了錯誤!
一些前瞻經濟數據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波羅的海指數BDI自8月份以來出現了強勁上漲,累計上漲幅度已經超過50%,達到9個月以來的高點。通常BDI是作為全球經濟趨勢的先導性指標。這直接說明了國際大宗商品運量及訂單的增加。部分評論人士認為,這個信號不足以證明經濟形勢或能在底部出現一波反彈,近期漲勢主要受到澳洲及巴西對中國煤炭及鐵礦石出口更為強勁所帶動。作為被“忽視”的前瞻信號,我卻認為,從歷史規律來看,BDI通常會領先經濟趨勢一至兩個季度。BDI8月突然發力,至少留下了一個懸念。
流動性危機必將演化成為金融風暴嗎?市場有些太“感性”了,其先決條件似乎還不具備。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汀·拉加德所言,金融市場對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擔憂情緒被過度夸大,投資人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歐元區中的許多國家都已經采取了非常大膽的措施來解決其赤字問題,而市場對這些措施大都視而不見。
不存在流動性危機,就不可能發生金融風暴。歐洲央行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流動性危機出現而束手待斃,比如此前五大央行承諾聯手為歐洲銀行業“兜底”,預示著構筑“防火墻”的步驟正在逐步展開。
市場很悲觀,它們已經不相信還會有“奇跡”發生!聽聽那些悲觀者的言論核心吧!顯而易見的前提往往都是,領袖們已經無計可施,或者做什么事情都無法改變趨勢,最后令盛況空前的一場危機無可避免。正是這些言論,讓金融市場過早進入悲劇狀態,過度憂慮與恐懼所形成的“錯誤”,會形成一次重要的、難以再見的投資機會。
簡而言之,未來出現反彈的契機,不在于“結局”預測出現錯誤,而在于“過程”預測是否準確。看似板上釘釘的“衰退”,其實并不可靠,只是都往一個方向看,說的人也就多了;看似將要暴雨傾盆的“金融風暴”,其實也不靠譜,只是趨勢露出苗頭,大家也就信了。
投資人情緒“極端轉折”欠缺的只是“一個契機,一個理由,一只黑天鵝”。經濟預期想象中的“衰退背景”并非那么“肯定”。沒有發生流動性危機,就不可能復制2008年。
我們不一定能夠準確評估影響市場的外部因素,但作為內在規律的“第47周”已經給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時間點——選擇在這個時區,伏擊空頭至少可以保證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入新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