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曾經隨一位資深基金經理去調研一家上市公司。由于有融資的需求,公司管理層對于未來1-2年的經營展望非常樂觀,這種樂觀情緒也深深感染了我。而調研結束后,我與基金經理交流,他卻相對謹慎,建議我仔細看一下公司歷年的財務報告。“在06-07年幾乎所有同類企業利潤率都達到高峰的時候,這家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也并未達到上市公司管理層目前預期的狀況,而在過去1-2年,我們并沒有看到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面出現重大的變化,也沒有看到公司所處的行業競爭格局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我認為管理層對未來1-2年的展望可能過于樂觀了。”后來事實證明,這家公司的業績確實沒能達到當初管理層預期的水平。這次調研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意識到研究企業或行業的歷史對于投資判斷的重要性。
最近兩年,A股市場結構分化嚴重,以新興產業和消費品為主導的成長股成為市場追逐的重點,而以銀行、地產、鋼鐵為首的部分傳統行業估值水平一路下行,絕大部分時間都跑輸其它行業。回顧歷史,我們同樣發現,在宏觀調控的相對嚴格或者經濟增速放緩的階段,確實是成長股表現會更加出色,比如1997-1998年,當時表現相對較好的是計算機、傳媒,表現較差的是石油石化、鋼鐵、建材等等。再比如2004-2005年,那時表現最好的股票也是茅臺、張裕、云南白藥、蘇寧電器這些優質成長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或許是因為宏觀緊縮與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絕大多數企業的盈利增速和估值水平都下滑,因此成長股變得更為稀缺,因此市場愿意給予一定的估值溢價,再加上相關企業業績持續增長,能夠彌補估值水平的下降,因此表現更好。而在經濟上升階段,由于絕大多數行業與企業的盈利水平都是改善的,此時成長成為普遍現象,不再稀缺,因此在階段性企業盈利增速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家更多會比較哪個公司估值更便宜,這樣低估值的價值股理應相對受益。
但是成長股的尋找并不容易,比如近兩年新上市的公司非常多,很多公司具備成長股的概念,但是從后續發展的情況看,并未達到資本市場的預期。比如在制造業領域,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中小市值的公司普遍面臨以下三種情況:第一,行業空間大,但是門檻不高,行業集中度低,缺乏有效的整合者;第二,公司自身較為優秀,在所在行業有較高的市場地位,但是行業空間本身不夠大;第三,盡管行業中高附加值產品空間很大,但門檻很高,比如技術和品牌掌握在外資手中,非常難突破。因此我們發現A股市場上這些年來真正從小公司成長為大公司的案例并不算很多。
那真正成長性好的股票是什么樣子呢?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機械制造行業過去幾年的歷史,截至2011年9月28日,以5年的時間跨度看,這個板塊表現最好的股票中如三一重工、精功科技、中聯重科、科達機電和徐工機械,其中三一重工漲幅超過1300%,而徐工機械漲幅超過756%,這些股票遠遠跑贏大盤,在過去幾年都給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一下這些股票的背景,從中尋找一些共性。首先,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徐工機械,均為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公司。過去5年,國內整體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保持在高位,與工程機械密切相關的公路、鐵路、水利、房地產以及公用設施領域投資平均年增速達到26%,這帶來了工程機械需求空間的快速增長。而同時,國內整體機械化率的提升,也是拉動行業需求的重要力量,比如根據國內券商估算的數據,全國商品混凝土普及率從2005年的5%左右,目前已經達到20%-30%的水平。同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徐工科技這些 企業本身也非常優秀,在產品創新和制造工藝方面,具備了國際領先的競爭力,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市場份額。上述種種原因造就了工程機械這個板塊在過去幾年優異的表現。再來看精功科技,這公司以前是做傳統機械產品的,包括紡織機械、建材機械、專用車輛等等,2008年開始進入太陽能光伏裝備制造領域。進入2010年后,由于光伏行業的快速發展,公司的主要產品多晶硅鑄錠爐需求大幅增加,同時,由于公司具備核心的技術優勢,能夠抓住市場需求擴張帶來的發展機遇,因此2010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接近300%,股價也漲幅驚人。科達機電在某些程度上與精功科技有類似的地方,也是依靠市場前景廣闊的煤氣化爐業務,在最近3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巨大的上漲。
從過去幾年表現較好的幾家機械制造公司來看,普遍具有這樣的特點:產品市場前景廣闊且具有一定的門檻,同時上市公司具備核心競爭力,從而能夠把握住行業需求爆發帶來的業務機會,實現真正的成長。
目前市場震蕩劇烈,借這個機會,仔細研究一下行業和公司的歷史,發現一些規律,或許能讓我們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