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去年的秋天,我在主持和訊網私募基金尖峰論壇的時候,曾以這首《西江月》作為結束語送給在場的私募大佬。彼時的A股市場,沖至3000點上方,各個私募大佬摩拳擦掌,欲大展宏圖。一年后的今天,A股市場跌至2500點一帶。私募基金作為資產管理行業中最為弱勢的群體,受到的沖擊可想而知。合作伙伴分家、信托產品清盤、基金經理涉案,此類事件頻頻現于私募基金行業之中。可以看出,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下,私募基金正在面臨著一場全行業的大洗牌……
私募分家潮
今年以來,私募基金股東、高管或核心成員分家的現象絡繹不絕,而且不乏大佬級人物。先是鄧繼軍、彭迅告別金中和,到后來鐘兆民與但斌兩位老牌私募基金大佬和平分手,最新的則有“亂象”層出不窮的從容投資爆出魏延軍出走。算下來,今年以來大大小小的私募高管變動、分家的數量應在10家之上。
公墓基金的高管變動不算什么新鮮事,但對于私募基金而言則并不多見。本身私募基金的合作伙伴就以投資理念相合、投資風格相近為前提,因此爆出如此多的變動、分家現象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本刊專欄作者、著有《私募江湖》一書的知名財經記者仇曉慧指出,涌現私募分家潮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利益分配不均。二是理念不合,‘道不同不相為謀’。三是單飛需求。有些基金經理就具備自立門戶的綜合素質,遇到強勢的合伙人,自然‘一山容不下二虎’。第四種情況是出于風險分散的考慮,雖然分家,但本質上相互照應的一家人。”仇曉慧認為,從整體來說,這番動蕩對行業而言并非壞事,每次市場長期盤整的時候,總是伴隨著暗流涌動,結局就是行業洗牌。對投資人而言,往往也是一場甄別一些投資管理人實力的難得機遇。
我們認為,私募分家潮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既有外部環境的刺激,也是陽光私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私募清盤潮
A股市場的低迷令相當多數量的私募基金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與公募基金依靠固定管理費收入不同,私募基金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于業績提成。如果不能取得絕對回報,私募基金則面臨著缺少營業收入的尷尬。
更為嚴峻的是,由于資產規模低于一定水平或者業績表現不佳,一部分私募基金不得不選擇清盤。對于實力原本就不夠強大的私募基金來說,清盤無異于雪上加霜。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統計,今年以來有超過30只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產品清盤。其中不乏知名私募大佬管理的產品,如同威資產李馳旗下的新華信托·同威1號、好望角鄭拓旗下的山東信托?深藍1號、金中和曾軍旗下的蘇信·金中和1期、景良投資廖黎輝旗下的山東信托·景良能量3期等。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彭曉武分析認為,私募基金的清盤原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正常清盤,即到期清盤。此類產品主要存在于結構化產品中。此類產品存續期一般設定在兩年以內,而非結構化產品也存在有期限在一兩年的產品,但相對較少。另一類是非正常清盤,即因業績不佳、客戶贖回導致產品規模達不到信托公司要求,公司內部管理問題,對市場悲觀等因素導致的清盤。
市場環境的惡劣是私募基金產品頻繁出現清盤的外部原因。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業績表現最差的10只私募基金產品,收益率在-48.72%至-27.98%之間。這些產品雖然沒有清盤,卻也岌岌可危。
亦有私募因轉型需求而清盤。私募大佬廖黎輝管理的景良能量藍海3期8月31日提前終止,該私募選擇清盤主要是想轉身做創投。談到從二級市場轉做一級市場投資,廖黎輝表示,一級市場風險相對小,融資上市后回報較高。據筆者對廖黎輝的了解,他想做創投、并購基金的念想由來已久,并且一直在籌備。不過,如果說廖黎輝是在股市處于高位之時發行的陽光私募,那么這一次是否又是在PE市場位于高位的時候搶灘殺入呢?
不管怎樣,謀求轉型也是私募洗牌的一種形式。
老鼠倉的震動
今年另一間對私募基金行業影響較大的事件是“李旭利案”。8月下旬,知名基金經理李旭利被上海市公安局經偵大隊刑事拘留,為此去年11月份以來傳得沸沸揚揚且倍受關注的李旭利“老鼠倉”案終于進入實質階段,已由行政調查轉入了刑事調查。
2009年6月,李旭利辭別交銀施羅德基金,轉投私募,與其同系師兄、資本市場的大腕級人物裘國根合伙創辦了“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裘國根擔任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李旭利則擔綱首席投資官。2010年10月22日,李旭利辭職正式離開重陽投資。
與李旭利同樣深陷“老鼠倉”漩渦的還有好望角的鄭拓。這位昔日明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后,不但業績不佳,而且身陷誠信危機。
2011年4月13日,鄭拓管理的“山東信托?深藍1號”被清盤,清盤凈值0.6107元,絕對虧損接近39%,持有人一致同意清盤,至此好望角在陽光私募界失去蹤跡。
私募基金的道德風險和治理結構一直為業界所關注。弱勢市場中出現的誠信危機,對私募基金行業而言,這種影響并非短期,而是深遠的。
仇曉慧建議,可以給公募基金“私奔”的轉折點上,設立類似于防火墻的體系,以監測他們此后的操作是否會與先前的公募基金有些淵源。
筆者認為,誠信是資產管理行業的基石。嚴格的監管機制是必須的,但對于私募基金管理人而言,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聲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清白。
私募面臨洗牌
不管是分家潮、清盤潮還是誠信危機,都表明當前,私募基金行業進入了洗牌階段。洗牌并非壞事,任何一個行業從初創到成熟階段都會經歷殘酷的洗牌過程。
當前私募基金業門檻比較低,良莠不齊。“阿貓、阿狗都出來發產品、做私募了。”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形容。雖然言語不恭,卻也有幾分道理。陽光私募犯了與公募類似的錯誤,之重規模擴張,而忽視精耕細作。粗放式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遭遇瓶頸。
“行業內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多私募公司在投研、產品、管理等方面均未跟上行業的快速發展。而2011 年上半年市場行情的持續低迷,使得行業積累的眾多問題集中暴露出來。經過7年多的高速擴張后,陽光私募行業陷入了發展調整期。”在行業內較早提出私募基金進入洗牌階段的私募排排網研究員龍舫如此總結。
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則認為,私募“洗牌”的內涵就是優勝劣汰,表現形式可以是合并重組,也可以是清盤出局,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亦有分析人士指出,私募基金行業洗牌的背后是對于包括產品、營銷等盈利模式關鍵環節的重構。2011年上半年,在市場哀鴻遍野的情況下,一些產品設計理念較新的產品卻依然能夠取得驕人的業績。例如,劉宏管理的“博弘定向2期”,以定向增發為主要投資對象,業績表現十分搶眼。
仇曉慧總結,目前階段脫穎而出的陽光私募普遍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具有很深的背景優勢,二是風格突出,三是已經形成明星品牌的公司。從深度上來說,分為強大文化與制度合理兩類。
相信經過此輪洗牌,一批優秀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必將在洗牌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