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監會下發了“關于制定《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監管規定》的基本思路(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監管規定》)。分析人士稱,一場對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重大監管變革正在醞釀。
當前,私募基金與信托公司合作發行的陽光私募產品,多是以投資顧問的身份出現的。而《監管規定》明確了投資顧問的業務范圍。這意味著未來陽光私募很可能以投資咨詢公司的身份被證監會納入到監管范疇之中。
《監管規定》對證券投資咨詢業務類別作出細分,主要包括五項基本業務:
(1)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業務;
(2)不與特定證券公司開展合作,與客戶簽訂協議,由服務人員向客戶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
(3)與特定證券公司開展合作,由服務人員向簽約客戶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簽約客戶通過該證券公司的特定營業部進行證券交易;
(4)與特定證券公司開展合作,為該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
(5)向客戶銷售軟件工具、終端設備等產品,并以相關產品為載體向客戶提供證券資訊和投資顧問服務。
《監管規定》指出,今后還可能會出現新的業務形式,可在立法中預留出空間。《監管規定》同時規定,新進機構和現有機構從事上述第5類證券投資咨詢業務類別的(即經營軟件工具類產品),不允許其選擇增加第3、4類證券投資咨詢業務類別。
事實上,《監管規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讓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與證券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借助證券公司的業務平臺,解決缺乏渠道維護客戶等摯肘因素,促進其與客戶形成穩定的業務關系,拓展行業發展空間。因此,提出兩項政策引導措施:一是圍繞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平臺,兩類機構建立投資顧問合作關系,證券公司指定或者新設一家營業部,為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簽約的投資顧問服務客戶提供交易渠道和便利;二是圍繞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平臺,兩類機構建立投資顧問合作關系,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利用其對一定客戶群體的影響力,與證券公司合作設計適合該客戶群體的私募性理財產品或理財計劃,證券投資咨詢機構作為投資顧問角色,為理財產品或理財計劃提供投資顧問服務,證券公司仍負責賬戶管理、交易、結算等事宜。
如果以《監管規定》中的條款來考察陽光私募基金,發現多數陽光私募基金的業務屬于第2、3、4項。未來《監管規定》實施后,陽光私募可以在取得證券投資咨詢資格后,與證券公司營業部合作,以投資顧問的形式發行資產管理產品。證券營業部平臺有望取代目前的信托平臺,成為陽光私募主流發行渠道。
此外,思路還規定了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的準入門檻。包括公司注冊資本或者合伙企業出資、凈資產均不低于2000萬元,每增加一項業務類別,追加資本金不低于1000萬元。從事上述單項業務類別的,通過證券投資咨詢從業資格考試的人員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兩年證券業務經驗或者證券服務業務經驗的人員不少于5人;每增加一項業務類別,增加通過證券投資咨詢從業資格考試的人員不少于10人。整體來說,準入門檻有所提高。
同時,《監管規定》允許外資涉足證券投資咨詢行業,按照證券行業對外開放統一安排,明確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開放政策,外資出資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
除此以外,《監管規定》還提出,證券投資咨詢行業設立時應具備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和管理制度、營業場所、技術支持系統及業務設施。并要具備一旦出現風險時了結業務、妥善處置風險的措施安排。
筆者認為,隨著《監管規定》的逐步實施,勢必對陽光私募基金行業形成一次較大的洗牌。綜合實力突出、運作規范的陽光私募有望率先拿到證監會證券投資咨詢牌照,占據產品發行和業務拓展的先機;反之,綜合實力較弱、運作不夠規范的私募基金則難以獲得證監會相關牌照,遭遇洗牌的命運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