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是在艱難中起步,在夾縫中求生存,但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私募基金行業已經初具規模,成為資產管理行業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據估算,陽光私募基金整體規模不低于1500億元。加之非陽光私募基金的存在,私募基金行業實際的資產管理規模遠遠高于上述數字。私募基金行業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業版圖和格局。
北上廣深:一線私募聚集重鎮
私募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這也是私募基金最為活躍的地區,一批知名陽光私募誕生并發跡于這些城市。例如,北京地區的和聚投資、龍贏富澤、星石投資、淡水泉、源樂晟;上海地區的尚雅投資、證大投資、朱雀投資、睿信投資、重陽投資、混沌投資、理成資產、澤熙投資、景林資產;廣州地區的新價值投資、長金投資、斯達克投資;深圳地區的金中和投資、武當資產、同威資產、柏坊資產、開寶資產、合贏投資、東方港灣、新同方、龍騰資產、明達投資、景良資產等。
作為一線私募的聚集重鎮,上述地區私募基金行業十分活躍,運作較為規范,創新意識突出,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運動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行業的發展。
津寧杭川:二線私募嶄露頭角
除了北上廣深之外,一些二線城市私募基金也較為活躍,例如天津、南京、杭州、成都、重慶等,一些新興或者二線私募也逐漸嶄露頭角。例如,天津地區的仙童投資;南京地區的世通資產、兆信資產、瑞華投資;杭州地區的博鴻投資、圖原資產、慧安投資;成都地區的鼎陶朱輝;重慶地區的穿石投資等。
這些陽光私募雖然沒有北上廣深四地的知名私募機構那樣名聲在外,卻也有各自優勢。杭州、南京地區財富云集,天津有金融創新政策支持,成都、重慶為中、西部重鎮,且競爭沒有沿海地區激烈。這為二線私募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此外,西安的鑫鵬投資、武漢的國貿盛乾、昆明的中國龍、青島的贏隆資產、福州的麥爾斯通、廈門的普爾投資等區域性私募基金龍頭也都在業界有一定影響,不過由于業績差異較大,褒貶不一。尤其是鑫鵬投資,作為西北地區少有的草根型陽光私募,卻因為業績長期表現不佳而倍受市場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