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歷了2010年上半年快速發行,規模迅速提升的“幸福時光”后,券商集合理財至今年以來已顯露出擴張頹勢,并在低迷的行情下陷入縮水的境地。這種艱難的處境目前已不容忽視:今年二季度,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總份額遭遇了較大比例的贖回,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171只可統計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有80.11%的產品出現凈贖回,僅有18只產品出現凈申購。
八成產品嚴重縮水
據海通證券的統計數據,如果僅僅考慮2011年3月31日之前發行成立的產品,根據各大產品二季報的數據統計,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二季度末總份額為1127.79億份,較一季度末凈贖回份額為84.33億份,凈贖回比例為7.48%。
如果將不同類型的產品份額變動作為比較對象,可以發現,所有類型的集合理財產品都出現了凈贖回。其中債券型產品凈贖回的比例最高,達到了9.92%;股票混合型產品贖回比例最低,但是也達到了6.78%。
二季度以來,后市行情不被市場看好可能是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遭遇贖回的主因。歐美債務危機是此輪下跌的導火線,同時國內經濟增速下滑明顯,但是宏觀層面資金絲毫沒有緊縮的跡象,后市行情不被看好導致了集合理財產品的大幅贖回。
債券型產品凈贖回位居首位,可能還與地方債務危機的降臨有關。經過2008年的快速增長,地方政府平臺融資已累積高達10萬億元的負債。如今,這些債務即將進入還債的高峰期,而今年至今各地土地市場低迷,地方政府依賴土地出讓金還債的期望轉化為泡影。4月,云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向債券銀行發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該公司在建行、國開行、工行等十幾家銀行貸款近千億元。隨即,各種地方債務的問題暴露出來,違約風險驟然上升。可能也是趨于對債券市場風險逐漸加大的判斷,投資者加大了債券型產品的贖回。
中小型券商凈贖回比例高
從各個券商來看,51家券商中僅有3家出現凈申購,48家遭遇凈贖回。以份額增長的比例來看,安信證券的凈申購最高,達到7.99%;同時安信證券也以1.4億份的凈申購額度排名所有券商凈申購額度第一。此外,申銀萬國和上海證券也有一定程度的凈申購。凈贖回比例最大的十家券商大部分都是中小型券商,南京證券凈贖回比例高達26.71%;而凈贖回額度最大的十家券商中,出現了中信、國泰君安、光大、中金、華泰等大型券商,中信證券二季度凈贖回7.2億份排名第一。但由于份額基數大,因此凈贖回的比例不高。
11只產品面臨清盤紅線
在傳統經紀業務價格大戰中,券商經紀業務對每家券商的業績貢獻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資金實力雄厚的券商則選擇了大力發展買方業務。資產管理業務也是買方業務大力發展的一大主力軍。可是在弱市行情下,給券商開展此項業務無疑增添了很大的麻煩。
前段時間,華泰紫金致富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宣告清盤,9月6日,中銀國際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發布清算公告,因為該計劃在今年8月2日至8月29日期間,資產凈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億元被終止。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限額特定集合資產計劃今年1月19號才宣告成立,才半年時間,便遭遇到清盤,也是清盤最快的集合理財計劃。招商證券此前也有2只產品宣告清算,成為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清算榜首。
此外,除已經清盤的集合理財之外,目前還有兩只產品面臨清盤的風險。華泰紫金龍大中華、國泰君安央企50兩只產品最新復權單位凈值分別為0.845元和0.9025元。按照今年二季度末1.018607億份、1.016959億份的份額計算,兩只產品資產凈值已跌破1億元紅線,分別為0.8607億和0.9178億元。統計顯示,截至二季度末,有11只產品的資產凈值低于1.2億元,而且近2個月的市場走勢更為惡劣,所以面臨清盤的集合理財產品可能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