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多看左做空看右
回顧我們此前介紹過的月份測市股諺,以指導操作的重要性與效果而論,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一月走勢效應”。原因在一月是一年的開局之月,具有象征性的風向標式的指示作用;其次便應是“五窮六絕七翻身”的組合了,其顯示的是股指不同時段升跌的因果關系及韻律。至于一月之后的二三四月,以及七月之后的八月,雖然也不乏波動所帶來的機會,但就其性質來說,大多只是此前月份走勢的延伸或較低級別的修正,且缺乏自己鮮明的個性,因而難以成為具有轉向意義的節點。誠然,股價運動是變幻無窮的,絕不會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故此處所言只是說的大概率表現,切忌將其公式化而陷入機械循環論的泥沼。
繼“一月走勢效應”與“五窮六絕七翻身”之后,接下來值得高度重視的,便應是赫赫有名的“九月轉勢預言”了(September Reverse Barometer)。所謂“九月轉勢預言”,指的是:如九月是跌市的話,其后將孕育次中級或中級以上的升浪,第四季度有很大可能出現升市。但若九月份呈現升市的話,則第四季度向下將成為大概率事件。據介紹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將近四十年內,美國股市期間走勢基本上與此是相符的(筆者看到的參考書只統計到上世紀末)。證之于滬深A股,998點以后這5年的表現也是這樣(更遠的年代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查驗)。
“九月轉勢預言”何以屢屢應驗?看似玄妙神奇的現象背后,其中必有道理。筆者給出的解釋是:這大概與投資人周期性的心理活動反映密切相關。一般而言,投入股市者多是以一個年度作為結算單位的。即使是一些長線或超長線投資者,亦往往以年終業績作為衡量盈虧的考核標準。既如此,連結四季度的九月在操作方面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假若該年度成績不錯、收益可觀,到九月份時投資人就難免會產生鎖住利潤、落袋為安的沖動。再加上九月份的拉升如比較順利,這種沖動就會更加強烈。與此同時,打提前量的念頭亦會油然而生,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擔心四季度大家一齊套現可能引發調整而導致出貨不暢;另一方面則因為機構籌碼太多沽貨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樣的一種心態主導市場后,九月后出現由升變跌的轉勢就是情理中事了。反過來若年成欠佳,是歉收之年,以至九月份仍跌跌不休的話,投資者所操心的就不是繼續殺跌的問題,而是怎樣操作以力爭在年終結算前狠撈一把,把賬面盡量做得好看一點,就算是虧也要爭取少虧一些。于是被套的會努力設法解套或求少套、淺套,已在場外的則致力于抄底搶反彈,一心要給自己討個開年利是。兩股力量合到一起,九月后便會出現另一種由跌市到升市的轉勢。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同“五窮六絕七翻身”中“翻身”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窮”得如何、是否夠絕一樣,且“翻身”的時間有時候要延遲到八月份一樣,“九月轉勢”能轉成什么樣子亦要視乎九月(含九月本身)之前的升(跌)勢的幅度是大還是小、力度如何,且轉勢的時間同樣有可能延遲到十月以至更長。參照歷史經驗,九月中下旬或九十月之交是慣見的時間窗口,最遲可至十一月上中旬——大概是如時間再長的話,對于無論是升轉跌還是跌轉升的轉勢來說都顯得有些晚了。但轉勢晚不見得會影響轉勢后的表現,尤其是在九月呈升(跌)市前升(跌)勢已持續了很久的情況下。可以這樣說:九月及九月前升(跌)的時間越長、幅度越大,轉勢的概率越大,力度、幅度也與預期會更加可觀。
其實轉勢的問題說到底,是對升市見頂或跌市見底的判斷。故此可以從觀察政策面、資金面、中外財經形勢、公司業績以及技術面(指標、周期、換手率與價量關系)的變化中作出綜合研判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九月轉勢預言”還有另一層意思——來年股市的升跌與本年九月的走勢會往往相反,即今年九月股市若是升市的話,則來年走勢很可能是跌,反之若然。對這一點筆者認為不甚靠譜,邏輯上也經不起推敲。雖然從近幾年看還算吻合,但2006年9月收陽2007年仍舊大升特升就錯得一塌糊涂。可見對于轉勢預言也不能一味迷信,作為參考就是了。
(更正:上期最后一段“日級別不論”應刪去“日”字,“現時市場回歸”應為“市場面臨”。謹向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