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即將對銀廣夏重整計劃草案進行最后裁決前,管理人以新申報優先債權為由向銀川中院撤回了強裁申請。至此,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跌宕起伏后*ST廣夏(000557)的破產重整工作再次回到起點。
回顧*ST廣夏此前的重整過程,其間多個利益主體激烈博弈,特別是管理人不“避嫌”的引入有關聯關系的寧東鐵路作為重組方,更是引起了市場的軒然大波。同時,*ST廣夏的中小投資者也意識到必須行動起來,形成合力,牢牢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9月9日,北京市信利律師事務所郭建平律師就中小股東所提《關于挽救銀廣夏公司的議案》正式接受銀廣夏中小股東委托,該議案包括征集廣大股東的意見并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等。他也是繼此前委托廣東圣天平律師事務所征集中小股東委托函后,又一加盟的律師。記者日前就有關情況采訪了郭建平律師。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以下簡稱“動態”):日前您已正式接受銀廣夏中小股東委托。請您談一談,股東的愿望主要集中在哪幾個方面?
郭建平:中小股東的愿望主要還是希望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相應的維護。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他們希望重整程序上應該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目前股東對管理人和法院的一些做法提出了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管理人所提交表決的重整計劃草案中確定的重組方為寧東鐵路,寧夏國資委持有寧東鐵路22.5%的股權,管理人組長和副組長分別是寧夏國資委的主任和副主任。這種關聯關系是否構成《破產法》第24條所規定的“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包括債權人和廣大股東對此所提出的質疑是否成立,法院應該有個明確的說法,如果債權人已經提出更換管理人的申請或請求,法院也應該給予明確的答復;二是管理人對于涉及重整計劃草案的信息披露得太少,除了最后要求債權人會議和出資人會議進行投票表決的處理結果外,其他涉及的計劃草案制訂過程、依據、計算方法是否科學、客觀、準確等均沒有向出資人通報或披露。我們認為,信息的不對稱是造成股東提出質疑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權利應該得到尊重。管理人在多次發布的重整進程公告中申明:本次出資人會議僅對出資人權益調整方案進行表決,不涉及資產重組的有關事項(包括重組方案和重組方的最后確定)。既然重整計劃草案中確定了重組方,但管理人又不允許出資人對重組方和重組內容進行表決或者說發表意見,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對法律賦予出資人僅有的權利的不尊重;四是債權人和利害關系人的意愿應該得到尊重。在銀廣夏的破產重整計劃被“雙否”后,管理人向法院申請強制批準。作為中小股東,希望管理人能夠認真檢討方案的內容是否科學、客觀、準確,是否充分保護了債權人和利害關系人的應有利益,希望管理人能夠傾聽股東的意愿和心聲。
第二,重整方案應該確實保護股東的權益。從消極的角度講,就是要求保護股東的投資或資產,避免受到不應有的損失。假如銀廣夏停牌前20個交易日的均價超過6元,那么復牌后重組方的經營能力和經營資產應該足以保證維持該股價水平甚至高于該股價水平(因為破產重整可能會涉及股東股權的部分讓渡)。如果重組方無法滿足這一基本要求,那么必然會對股東的基本權利造成損害;從積極的方面看,任何資產或者任何投資都會要求價值增長最大化,這是市場的基本規律。假如說在重整過程中可能會有多種選擇,或者有許多有意參與銀廣夏重整、重組的潛在投資者,那么必然會要求從中擇取最優的方案和最有實力的投資者。如果選擇不是很有競爭力或者說沒有競爭力的投資者,無疑會使股東投資獲取最大收益的權利得不到維護。
總之,股東希望在銀廣夏破產重整過程中一些不合理、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作法能夠得到修正、改正乃至糾正,股東作為利害關系人的權利和權益得到保護和維護。
動態:股東的這些“希望”或“愿望”管理人和法院知道嗎?有什么反饋?
郭建平:對出資人在《破產法》中除了有權就重整計劃草案進行表決外,沒有另外的規定。但是中小股東的要求或者反映可以通過其他合法途徑向有關部門提出。我了解到部分股東曾具實名向寧夏自治區政府、最高人民法院、證監會、寧夏高院反映過上述情況,也曾經向管理人、銀川中院直接提出過要求。雖然沒有直接的答復或意見反饋,但管理人也開始與廣大股東開始溝通了。前幾天管理人一個主要成員曾在北京與部分股東交流過,過幾天我們可能會和管理人、債權人代表一起就銀廣夏重整方案作進一步的溝通。
動態:目前的局面是否意味著銀廣夏破產重整案陷入了僵局?作為前所未有的“雙否”第一例,您認為該如何破解這種僵局?
郭建平:要說銀廣夏破產重整處于司法僵局,應該是目前的現實。但是,僵局的破解需要各方展現大智慧,中小股東已經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希望管理人和法院也能夠進一步推進。無論怎樣推進,我個人認為銀廣夏破產重整案都會在中國破產案件審判的歷史中留下濃彩重墨的一頁。
假如法院強制批準管理人提交的、被債權人和出資人“雙否“的重整方案,那么就會出現第一個完全由管理人自主制訂重整方案而不與債權人和出資人協商,完全不顧債權人和出資人的意愿而強行通過的重整方案。我們姑且不論將來重整乃至重組是否成功,就其過程來講恐怕要以嚴重背離司法當事人自治的法制原則而留名了。
法定期限已至,法院終止重整,宣告銀廣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銀廣夏將會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被宣告破產的上市公司,其后果將是巨大的社會財富損失和浪費。
管理人經過法院的準許,與債權人、出資人充分協商,擬定一個各方均能接受且切實可行的重整方案,而后再尋求愿意接受該方案并符合相關要求的重組方。如果是這樣,將會是一個各方共贏的結果;同時,銀廣夏破產重整案也將會給中國的破產制度留下一筆寶貴的遺產。
具體到本案目前的狀態,我們希望能夠按照上述第三種所描繪的過程予以推進。具體來講:管理人應該與法院進一步溝通,或者上級法院應該肩負起監督職責,就本案所出現的特殊情況給予一定的期限延長,以便管理人和債權人、出資人充分溝通和協商;管理人在法院給出的寬限期內與債權人、出資人共同制訂切實可行而又能為各方接受的重整方案;各方均可推薦有意參與重組的投資人(包括寧東鐵路也可參與),同時進行“海選”;由管理人最終擇定重組方,但擇定的標準、淘汰的理由等應當向債權人和出資人進行說明;重整方案和重組方交由債權人會議和出資人會議再行表決。
動態:您認為銀廣夏破產重整案對其他破產案件的處理有哪些啟示?對《破產法》有些什么樣的意義?
郭建平:銀廣夏管理人提交的重整計劃草案被債權人、出資人兩度“雙否”,盡管是第一例,但如果管理人不與債權人、出資人協商和溝通,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雙否”。另外,對于涉及眾多中小股民的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損害法律的尊嚴和法院的威信,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至于說到該案對《破產法》的意義,對于重整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尋常的事件,我希望立法部門、審判機關、監管部門能夠正視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破產法》的實施和執行。就本案所出現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破產法》需要進一步完善。
第一,上市公司的破產程序應予以特別規定。上市公司體量大、資產多、負債多、涉訴多、股東多,尤其涉及眾多中小股民。像銀廣夏,最大的股東所持股份也不過占6.86億股的3.6%。如果在法律中不給予他們一定的話語權,用一位股民的話來說,只能是“干瞪著眼看著自己被腰斬”。
第二,管理人的權利應當受到制約和有效監督。盡管《破產法》規定了管理人向債權人會議負責,接受債權人會議的監督,但如何負責、如何監督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類似銀廣夏案,債權人提出要與管理人協商竟被拒絕,重整方案未同債權人協商便提交表決,表決未獲通過就提交法院申請“強裁”。面對這種做法,債權人也只有無奈的份,出資人更是“無招可使”,這是極不正常的。再比如,管理人在不同債權人和出資人協商后就提出重整方案是否應當予以限制,管理人提交的重組方不得與其有關聯關系是否可以明確等。
第三,重整程序中債權人會議的表決和出資人會議的表決與“強裁”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應該引起高度關注。銀廣夏案已經說明《破產法》第84條、85條的規定在87條規定予以實施的情況下近乎喪失了意義。
最后,建議應當在各級中級人民法院建立專門的破產法庭,同時將重整與和解的期限適當延長。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的法定期限不過一年左右的期限,過短期限的限制也是造成破產案件倉促定案的緣由之一。
郭建平律師最后呼吁,由于銀廣夏股份過于分散,處于股東自身合法權益的爭取,他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共同征集股份并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