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上期) 史上流動性最泛濫的年代居然沒有牛市(期間GDP始終以逼近兩位數(shù)的高速運行)。這句話要放在一、二年前會是所有多頭人士打死了也不愿意相信的。即使是到了今天,面對無情的現(xiàn)實他們中的不少人仍舊固執(zhí)己見,寧可認為這幾年股市之所以熊氣不散錯在市場的集體誤判。作為經(jīng)院理論的信奉者,他們對變幻萬千的股市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股市走勢由經(jīng)濟基本面決定而且只能由經(jīng)濟基本面決定的水平了。他們不明白,制約股價運動走向的是一個多元的系統(tǒng),而經(jīng)濟基本面不過是其中的一元;無可否認它十分重要,但遺憾的是許多時候股指走勢與其無關——居然眾多分析師振振有詞地堅持股價的升跌正是由它左右的。
資金為什么沒有進入股市的困惑在2009年時問題比較簡單:那時股市高速擴容雖已見端倪但壓力還不算十分明顯,也還沒有后來越演越烈的民間借貸與銀行委托理財?shù)姆至髑溃ㄒ槐容^可信的是火爆樓市引走了不少資金……但所有這些構成資金沒有進入股市的證據(jù)鏈在當時看來是缺乏說服力的,它們后來被陸續(xù)羅列出來的邏輯基礎是指證股市連續(xù)多年失去賺錢效應——也就是說,它們的出現(xiàn)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假如在投資領域中股市不是被邊緣化,也許今天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資金流向版圖就會另是一番景象!
誠然,說1664點之后完全沒有增量資金進場,那可能不完全符合事實。實際上,在2009年初與開春后曾有過兩波明顯的拉升行情,表明其時是不乏資金入市的。但我們很難區(qū)分出有多少是存量資金,又有多少是新增資金。不過這不影響我們從后來這波帶有逼空性質的反彈僅僅止步于3478點而作出判斷:即使有新增資金進入,規(guī)模也是有限的,且不以長線為目標,而只求波段炒作。其后直到今日的大盤走勢證明:這一判斷是正確的。
以博弈的觀點看來,從6124點跌下來被套在高位的,應是多頭主力——即原來市場上做多最堅決的那一部分存量資金。而1664點抄底的,應以空頭與滑頭為多,當然也還會有多翻空逃出來的多頭,但估計不會成為主流。在這樣一種力量組合下,反彈到了3478點而不是更高就是必然的了。換言之,是空頭主導市場而非多頭主導市場,已或以3478點為標志成為之后的市場常態(tài)。這是為什么上證指數(shù)在3478點(2009年8月)、3361點(2009年11月)與3186點(2010年11月)這三個波峰區(qū)域迭放歷史天量,成交一個比一個多、高點卻一個比一個低的原因所在。這三個天堂區(qū)是殘酷的市場博弈在不同時期界定的不可逾越的天塹。且對所有試圖入市的場外資金起著強大的阻嚇作用。畢竟投資者講求風險收益比的。良禽擇木而棲,天性逐利的資金舍棄股市另尋高枝也就是情理中事了。這里順帶要提的是曾有過的另一困惑:從樓市撤出的資金會否改寫股市的格局?回顧這幾年中央連出狠招打壓樓市,除執(zhí)意擠掉樓市泡沫的動機外,竊以為亦有將樓市的資金往股市里趕,有助于以實現(xiàn)擴大直接融資的“十二五”戰(zhàn)略目標。倘若樓市果真由此轉入調整的的話,資金轉戰(zhàn)股市,是否熊轉牛不好說,但起碼能在股市掀起一波升浪。好在樓市在泰山壓頂?shù)男蝿葜乱舱婵沟米?,讓一心盼望樓市救兵的股市多頭大失所望。原因不外是這樣兩條:一是十年大牛市使樓價只升不跌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所謂的政策調控根本熟視無睹;二是由于投鼠忌器政策不得力,樓價巋然不動令炒房者更加有恃無恐,亦使樓市資金轉投股市的困惑成為偽判斷。
總而言之,在這些年大B浪(日級別不論)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可謂困惑多多,需要不斷因應時勢作出判斷,并加以修正。這大概算得上是大B浪運行的一個規(guī)律吧。反過來,它也證實了目前所運行的調整浪的大B浪本質。沒有困惑,也就不成其為大B浪了。至于現(xiàn)時市場回歸的最大的困惑,莫過于權重藍籌板塊處于低估值狀態(tài)下大盤如何跌得動了。對此筆者的回應是兩句話:首先低估值或估值合理從來不是不跌的理由,因為股價的鐘擺運動表明博弈常使股價大大偏離價值,這是由價值的二重性決定的。其次歷史上的低估值區(qū)域同樣不能成為跌市見底的依據(jù),因為在供給不同尤其是供給偏少的條件下估值會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