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本刊《新萊應材:銷售數據涉嫌造假 紫鑫藥業第二?》一文,對其海外銷售數據進行了質疑。公司一直對此三緘其口,未進行任何解釋說明。事實上,類似的疑點還不只一個,記者通過調查分析還發現有其他四大疑點。涉假公司最怕的就是經不起多角度的推敲。綜合這些疑點,我們越來越懷疑新萊應材就是一場“國際騙局”。
“國際騙局”嫌疑二:沒有“標準”、沒有“技術”的公司
新萊應材招股書稱主營業務為以高純不銹鋼為母材之高潔凈應用材料研發、生產與銷售,主營產品為真空室(腔體)、泵、閥、法蘭、管道和管件等。
公司認為高潔凈應用材料行業在我國系一個新興的行業,產品應用領域比較廣泛。但目前國內尚未成立統一的行業協會,國內也不存在同行業上市公司,市場上可獲得的行業公開數據不充分,對行業內主要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等數據缺乏權威的統計資料。因此,公司認為目前在國內A股市場不存在可比上市公司。
由于沒有“標準”,因此公司的產品及相關業績數據如果造假,投資者完全無法通過常用的橫比、縱比的方法對公司好壞進行判定,基本成了無據可查。而作為保薦機構的長江證券也認為新萊應材行業特殊,并在招股書中極力想表達,沒有參照物,正好說明公司的產品在應用上的“先進性”。對此,我們只有進行進一步的求證。
在新萊應材招股書第44頁,有關“發行人成立時擁有的主要資產和從事的主要業務”介紹中清晰地表明:“公司成立時擁有的主要資產為房屋及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械加工通用和專用設備、運輸設備、長期股權投資、貨幣資金、應收款項、庫存產品及原料等。”在這些資產中,基本上都是可見的物理資產,沒有核心專利技術資產。
除此之外,我們還從公司的員工構成上找到了答案。
新萊應材及全資子公司寶萊公司2011年6月底在冊員工人數902人。以員工專業結構看,技術人員229人、生產人員577人,分別占比25.4%、64%;而在公司銷售客戶數量大、單個客戶金額小的特點下,營銷人員僅39人,占比4.32%。這一數據進一步增強了對于海外銷售數據“造假”的質疑。
從員工教育程度上看,新萊應材高中文化以下674人,占比74.7%。在其他228名員工中,公司招股書只籠統的說是大專以上學歷,相信本科生、研究生人數占比會少得可憐。
在員工年齡分布上,61%的員工在26-45歲之間。如果從制造企業來說,26歲以上的工人已經算得上是“老齡”了。
綜合這幾方面的情況看,新萊應材對應的關鍵詞——“中年、低學歷、低端生產”。因此,新萊應材極力想營造“新材料應用”的高科技含量概念已是不攻自破。
“國際騙局”嫌疑三:靠大股東借款撐業績
在所有“造假”嫌疑的研究中,僅看收入、凈利潤數據都靠不住。經營性現金流是核心指標,因為其他指標被粉飾太容易了,只有這個指標造假難度大。
2008年—2011年上半年,新萊應材的凈利潤分別是2054萬、2489萬、4327萬、3211萬元,但是同期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分別為-465萬、1976萬、566萬、-1709萬元。為了解釋這一異常現象,公司稱是因為期間歸還實際控制人李水波的巨額欠款(如下表)。
但這一解釋,也恰好證實了另一個問題。多年來,新萊應材的很多業務運轉實際上都是靠李水波的借款。2008年和2010年,新萊應材歸還李水波的借款分別為1765.9萬、3339.88萬元,占當年凈利潤的比例分別高達86%、77%!這與此前其海外銷售數據“造假”質疑如出一轍。
“國際騙局”嫌疑四:大量存貨卻說供不應求
新萊應材存貨余額一直比較大,2008—2011年6月末分別為6683.25萬、6988.14萬、9958.51 萬和1.26億元,而同期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74億、1.51億、2.43億、1.61億元,存貨占比分別為38%、46%、41%、78%。
但在招股書中,公司提到主要面對的困難和劣勢之一就是——生產能力不足。公司稱,受生產設備規模的限制,無法完全滿足客戶的訂單數量,所以才需要上市募資。根據這一表述,新萊應材的產品應該是供不應求,這與前面存貨占比如此之大形成強烈反差。
“國際騙局”嫌疑五:完全的內部人控制
新萊應材發行前主要股東包括:李水波(37.86%)、申安韻(25.24%)、李柏樺(10.52%)、李柏元(10.52%)、薩摩亞NEW PROSPECT INTERNATIONAL LTD(9.56%)、富蘭德林咨詢(上海)有限公司(6.12%)。
實際控制人是臺灣籍人士李水波和申安韻夫婦,李柏樺、李柏元分別是李氏夫婦的長子和次子,成為一致行動人。李氏家族一共持有84.13%的股份。
NEW PROSPECT INTERNATIONAL LTD是注冊在一個比英屬維爾京群島還要不為人知的南太太平洋島國——薩摩亞。薩摩亞NEW PROSPECT INTERNATIONAL LTD的法人代表MOCHIZUKI ABIN,單看英文名像是日本人,其實其中文名為申亞敏,是申安韻的弟弟、李水波的小舅子。
富蘭德林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劉芳榮,也是位臺灣籍人士。劉芳榮持股也是繞了很大一圈,通過全資持有毛里求斯HAMMURABI,由毛里求斯HAMMURABI 全資持有香港HAMMURABI,再由香港HAMMURABI全資持有富蘭德林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在富蘭德林的多層架構中均由劉芳榮全資持股。從公開資料中,無人判斷他與李水波的實質性關系,但至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主線,都是境外人士。這與此前質疑其海外銷售數據造假的情形是一樣的,國內投資人取證難度極大。
在新萊應材的管理團隊中,李水波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其妻申安韻任副總經理兼財務負責人。也就是說,上述列舉的所有股權變更過程以及財務數據情況,除了李氏家族內部成員外,外人基本上無人可以全面掌握,甚至包括保薦人。
為了徹底的“內部人化”,在財經公關公司的選擇上,新萊應材也是選擇了一家在業內無人知曉的“新思迪”。一般情況下,A股IPO的推廣業務都會通過各大財經公關公司競標。根據“行規”,財經公關公司在為IPO公司服務時,就猶如律師與當事人的關系,當事人必須將全部情況告訴財經公關,這樣,財經公關才能針對客戶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輿論引導,才能提前進行一些危機公關。因此,財經公關往往對上市公司的情況是非常了解的。記者向國內有名的幾家財經公關詢問后,都表示未參與新萊應材任何財關競標會。對于“新思迪”也都一無所知,并且反過來向記者打探“新思迪”的情況。新萊應材從頭至尾,即使掛牌上市了,仍然保持了一貫的神秘感。
在記者曾經翻閱的數百家上市公司招股書中,類似新萊應材這樣看完后依然還是一團迷霧的算是罕見。這些疑點又全部指向一個方向——海外,海外的人、海外的業務。而這些難求證的疑點,卻可能是投資者最可能踩到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