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談得最多的話題,無非是底部到了嗎?最近有一私募大佬以開玩笑的方式表達了他對市場底部的判斷。他認為滬指1200點才是底部,信不信由你。乍一看,有人認為他瘋了,盡管他沒有解釋理由,“1200點論”有點過于唐突,但依據過去兩輪熊市的經驗來看,2500點談底,為時過早。
按照歷史的經驗來看,底部往往不可預測,而是事后發現的。但底部是否出現,仍有蛛絲馬跡可循。
其一,市場“破凈”現象還不明顯。每次熊市的末端,跌破凈資產的現象非常明顯,縱觀市場底部出現之前,破凈的數量在絕對數上至少應超過100家。統計表明,2005年998大底時,有176家上市公司破凈;2008年1664大底時,有214家破凈,當前截至9月7日,僅11家破凈,因此,我們可以較為確定地判斷,熊市遠未見底。
其二,破發的現象亦可作參考。當前新股發行市盈率普遍高估。以創業板最近發行的幾只新股為例,均在40倍市盈率以上,即使這些小盤股成長性頗佳,定價超過二級市場同類公司的價格,但新股上市之后仍未跌破發行價,這說明市場資金比較充裕,沒有達到牛熊臨界點。
其三,熊市的底部往往帶來格雷厄姆式的買入機會。比如2005年和2008年底都出現了格雷厄姆式的熊市買入機會。即使不考慮市場整體市盈率是否達到5、6倍的低估值區間,單從市場標桿股就可看出市場價值是否低估,底部是否來臨。
以中石油作為市場標桿是具有參考價值的。2007年中石油上市之初,股價上了48元,指數位于5000點。當前中石油跌破10元,指數回到2500點。換句話說,如果中石油能夠重新跌破價值中樞,我們預計上證指數見底的信號也就明朗多了。
按照中石油2010年年報披露的數據來看,中石油油氣資源現金流折現值在1.4萬億左右,預估其內在價值在7.8元左右。盡管這個價格未必完全準確,但我們可以大致估算其價格是否低估。比如,按照格雷厄姆的定價方法來看,如果1塊錢的東西可以4毛錢買到,那么,這就具備了安全邊際。如果按照公司正常的業績增長來看,中石油2011年9月份的內在價值已經上升到8元左右,那么,股價跌到3.2元,買入才具有安全邊際。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石油本身的內在價值還會增長,也就是說,未來中石油如果內在價值到了24.5元,那么,現在中石油A股9.8元的價格就具備了一定的安全邊際。相比之下,反而中石油H股更有價值一些。
考慮到目前石油價格仍然在高位運行,如果未來石油價格跌價,那么中石油的油氣資源貼現值就可能繼續下降,從而降低公司的內在價值。因此,現在買入中石油并不具備多大的安全邊際。
如果中石油都沒有跌到具備安全邊際的價格區間,市場底部在哪里?
一旦A股市場真的見底了,那么,價值投資者一定會回到A股市場。現在市場一片狼藉,一些選時能力較差的投資者已經深套其中,市場要出現新的奇跡恐怕不是靠所謂的RQFII和港股ETF就可以解決的。
現在市場還流行一種偽命題,是將CPI的向下拐點與股市的反彈捆綁到了一起。他們認為CPI向下出現拐點,股市就會反彈。這種邏輯既缺乏科學性,也沒有必然性。
首先,股市的影響因素很多,不可能以單一指標的變動作為決定性因素。即使CPI如投資者預期出現下行,也難保市場不出現新的擔憂,比如希臘退出歐元區,比如中國地方債務出現新問題,比如某某國內上市公司作假,比如某某機構出現新的內幕交易,任何黑天鵝事件的發生都可能重新將市場帶入新的低谷。
其次,從歷史經驗看,CPI掉頭向下也不意味著股市立馬向上漲。比如在2008年2月份,CPI最高達到8.7%,最終掉頭向下,結果股市沒有反彈,反而大跌,最終跌了9個月,跌到了1664點。這說明,CPI拐點出現之后,如果貨幣政策不放松,救市政策不出現,那么,股市是不會那么快反彈的。
更何況,現在的情況與當時不同,即使反彈,也不能改變歐美經濟衰退帶來的國內經濟轉型的深層次問題。
在當前中國經濟處于深層次結構調整的時刻,歐美經濟衰退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僅體現在出口下滑,更體現在A股缺少了概念性和主題性炒作方面。不可否認,A股一直圍繞著美股做文章。從1999年的網絡科技股,到2009年的新能源概念,A股都是圍著華爾街轉的。現在美股、歐債銀行股大跌,并沒有傳染到A股,但已經傳染到了H股,不知道未來國內銀行股會不會大跌,但至少現在來看,估值即使沒有泡沫,銀行的業績已經是虛胖了,一旦需要減肥,那么,現在銀行股整體7倍PE的估值還有多少瘦身空間呢?
值此中秋佳節之際,深陷滯脹兩難的美國政府開啟了4470億美元救市計劃,但最終救市計劃會使美國政府離破產更近,美聯儲會放棄“全球印鈔機”的地位嗎?各位看官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