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需求未見
引發市場暴跌的核心問題不在于標普下調美國主權評級,也不在于歐債危機的反復,核心的問題是在政府干預之手退出后,全球沒有一個主要經濟體能夠找到穩定而強勁的需求。
例如美國,在過去一年寬財政(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約10%)與寬貨幣(QE2)的刺激下,2011年上半年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有0.8%,經濟的增長無法恢復到潛在的3%-4%的增長水平。但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寬財政與寬貨幣組合顯然已經無法繼續。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在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力支撐下,工業企業盈利迅速恢復到歷史高位,2007年2008年私人部門大規模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也逐步被消化。在2011年年初,我們甚至可以看到鋼鐵企業或者水泥企業已經出現“供需緊平衡”的狀態。
如果“政府之手”退出,我們擔心企業盈利的泡沫將存在破滅的風險。
如果僅有一個國家出現了債務問題,那么可以通過印發貨幣,國內通脹,本幣貶值,出口增加的路徑來平衡本國經濟增長并減緩債務壓力。例如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和1980年代的拉美危機。
但目前的問題是美國、歐洲、日本同時想采取印刷貨幣、本幣貶值、增加出口的方式來解決本國債務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發生,那么印刷貨幣無法達到本幣貶值的后果,只能招致更高的通貨膨脹和更低的經濟增長。
暴跌可能較快結束
內需類似2008年崩盤的概率較小:一是因為制造業投資周期啟動。二是因為房地產行業現金流比2008年穩定,考慮到保障房的對沖,房地產投資出現急速調整的可能性較小。因此雖然內需疲弱,但是我們認為總需求處于溫和下降的軌道,除非房地產市場資金鏈條斷裂,我們將很難看到經濟斷崖式調整。
同時,在庫存周期影響下,中國工業生產出現了企穩的征兆,PMI環比下降的趨勢已經弱于歷史平均水平。由于2010年7月、8月經濟也處于底部,從同比的角度來看,2011年7、8月份的經濟數據可能會出現一些樂觀的跡象,這有助于信心的恢復。
美國的經濟數據同樣如此,二季度美國的消費增速環比增長接近于0,制造業新訂單跌至50以下,5月-6月的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增長微弱。因此,我們預期能夠在三季度看到經濟數據在極端水平上出現反彈(見圖3-圖6):1、月度非農就業的人數重新恢復至十萬人以上;2、隨油價暴跌、美國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恢復,消費恢復增長(例如7月份美國汽車消費的數據已經開始好轉);3、制造業和服務業PMI數據起穩反彈。
短期內,我們預期暴跌結束,指數小幅度反彈,反彈時建議選擇低位跌幅較大的股票和行業。
中長期看,我們將所有行業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盈利和估值都沒有泡沫的行業,比如鋼鐵、航運、公用事業和地產。我們認為這樣的行業無論盈利還是估值再度下跌的空間十分有限。
第二類是估值沒有泡沫、盈利存在泡沫的行業,比如建材、機械和電子元器件。電子產業鏈的盈利泡沫來自于自身的景氣周期,2009年、2010年,全球電子產業鏈已經連續兩年景氣,我們預期未來整個行業的盈利處于下行周期。建材、機械行業受到政府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盈利處于歷史上極端的水平。雖然這類行業的估值非常低,但如果“政府之手”退出,這類行業的盈利泡沫可能破滅。
第三類是估值有泡沫、盈利不存在泡沫的行業,比如醫藥和食品飲料。在指數最后一輪下跌時,這類行業存在補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