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票市場的表現來看,投資者明顯更青睞競爭中形成的寡頭公司,因為權力寡頭,產品價格等受到嚴格制約,缺乏想象力,屬于產業資本有興趣而股票資本沒興趣的領域。
對于一家上市公司,往往有好公司或好股票兩種稱呼,前者是從產業角度來說,能夠在市場中通過出售產品或服務為股東獲取較豐厚的利潤。后者是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說,能夠使股票市場中的參與者較容易的獲取價差收入。只是,由于產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不同屬性,使得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好股票也未必是好公司,這就要求我們在判斷一家上市公司的產業屬性之余,還必須考慮它在資本市場的金融屬性。前者需要通過行業、運營模式、管理等等角度進行分析,盈利是第一位,所以毛利率很重要。后者需要通過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情緒面等方面綜合考量,能上漲最重要,所以盈利之外,彈性、故事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從產業的角度而言,盈利是最艱難的,只要有盈利,就可以吸引產業資本的進入。但從股市的角度看,一家上市公司盈利并不難,難的是能否每年都有較快的增速,而且是持續的。產業資本可以接受100元每年賺10元,但股票資本卻只能接受第一年賺10元,第二年要賺11元,第三年要賺12.1元。產業資本可以滿足于單利,股票資本追逐的是復利,創造復利的時間才是有價值的時間,才能夠滾雪球。
不同資本的屬性,有著不同的需求,這樣也造就了好公司與好股票之間的差異。這使得我們在股票市場幾千只股票中,經常顯得無所適從,無從下手,好在資本市場的有效性決定了“好公司更可能成為好股票”的邏輯依然有效,使我們能夠遵循一定的邏輯,找到好公司,然后買入,等待它的好處被市場發現,或者經過一些方法讓市場發現,從而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并買入,實現好公司變成好股票的過程。
鑒于選擇好股票的復雜性,我們嘗試先選擇產業上的好公司,解決炮彈的問題,然后再依據不同時期的市場特點,最終決定投向哪個投資標的。這是因為我們相信簡單的大數法則,好公司更可能成為好股票,壞公司即使成為好股票,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更高。對了,這里的壞公司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于好而言。而好公司,也是相對于壞公司而言,都是相對的,不用在這里糾纏不清,因為雞生蛋,蛋生雞,是個死循環。
出于這個出發點,我們嘗試從產業的角度整理一下篩選好公司的原則或方法。這里所謂的原則與方法的術語,都和管理學更貼近,而非經濟學。而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的著作《競爭優勢》,恰好符合我們選擇好公司的邏輯初衷,所以我們暫且把本系列命名為“競爭優勢”,以與之前的“常識”系列相區分。這也意味著我的學習范圍,由原來的宏觀、策略范疇,逐漸轉移到公司的范疇,想要做一名合格的資產管理者,這可能是必經之路。正是由于學習的緣故,這個競爭優勢系列探討的意味更濃,出錯的概率更大,更需要大家多多指教了。
我們所討論的競爭優勢,就是在一個行業內,一家公司之所以超越其他公司的核心所在。一個行業往往都有行業平均收益率,既然是平均,就意味著有的公司高于平均,有的低于平均。競爭優勢就是要尋找出高于平均的原因與邏輯。我們打算從技術優勢、渠道、營銷、集中度、商業模式、管理、門檻等角度進行闡述,并盡力在每個角度都能找到相應的案例進行討論。正如你發現的,以上的角度簡單而“粗暴”,而且經常有重合,這是因為一方面這也是我的一個學習過程,角度的混亂是由于學習過程中思維的混亂。另一方面是,一家公司的競爭優勢,往往不是從一個角度出發,往往具備多種競爭優勢融合而成的綜合競爭力。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以上的角度不是固定的,可能會增加,也可能會刪除,希望在本系列討論結束的時候,我們能夠整理出一個更像樣的邏輯出來。
技術優勢是最容易理解的,領先的技術往往意味著強大的競爭優勢,意味著高昂的毛利率,意味著微笑曲線的兩端。微軟與蘋果就是20、21世紀的兩個真實案例。但恰是這兩個公司,不但告訴我們技術給予的競爭優勢,也能讓我們發現,這個優勢也是有期限的,再尖端的技術也會被超越,這只是個時間問題。20世紀,PC操作系統誰能與Windows爭鋒,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