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本刊專題文章《股市“抗旱”》對于A股流動性困境進行了剖析。一個月后,A股“失血”除了當時提到的新股發行、再融資等傳統因素外,微觀的體驗表明一些新的因素開始蔓延。
某地產上市公司近十年一直都向內部數萬名員工募資,主要投資于二級市場,規模達二三十億元。但這一系列投資產品自2008年以來,收益率表現一直欠佳,員工對此詬病較多。受地產融資難影響,公司近期將目標轉向數年來一直在二級市場摸爬滾打的資金。公司向員工發行新的理財產品,主要用于向上市公司提供借貸,年收益為12%左右。而另一國內知名的私募機構,在二級市場投資一直不暢的情況下,最近也開始從事民間借貸業務,月息3%,相當于年收益率36%。
這兩個事件折射出,一些多年來“堅定”的二級市場投資資金正在撤離,轉向收益率更好的民間借貸市場。上述私募機構在放貸后,還很“后悔”,因為他們得知周邊還有別的機構借出的月息到了7%!試想,如果沒有一波小牛市,根本不足以吸引這些資金再度回到A股市場。而年初很多人期待的炒樓資金轉向股票市場,實際上,這半年來他們大多轉向了回報更高的民間借貸市場。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銀行借貸、債券融資等直接和間接融資渠道受控的情況下,A股正在成為諸多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新的還貸平臺。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大宗交易平臺成交金額690多億元,遠遠超過2009年全年。
在這個過程中,國資背景股東的減持成上升趨勢。年初至7月11日,在622家擁有地方政府和地方國資委背景的上市公司中,有111家通過大宗交易套現約100億元。而5月減持量環比大幅上升108%,國有股東減持占比約為55.4%。這一比例創出近三年來的新高。這622家地方國資企業的市值目前為2.7萬億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地方融資平臺10萬億的債務,償債風險并不大,但對于A股市場而言卻是“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