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逢明(清華大學教授):信用衍生品的問題并非銀行本身風險管理缺位,而是市場結構中結算清算機制存在問題。我在微博中反復說明過這一點。但是次貸危機的根源在基礎市場。發放次貸本身就醞釀了危機,即使沒有衍生品,危機也很難避免。根源在基礎市場,觸發在信用衍生市場。銀行發放次貸有政治經濟背景,衍生市場只是推波助瀾。(http://weibo.com/1891555397)
李迅雷(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銀行是如何成為全球老大的】上世紀末當中國銀行業被境外機構認定技術上已經破產之后,政府就對四大行實施了三次大規模注資、剝離不良資產和上市等死人復活工程。從此銀行業在高利差支持下一馬平川,放貸加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再加水,面由股民提供,監管部門只管比例。如此往復,獨霸全球無敵手!(http://weibo.com/lixunlei)
王冉(易凱資本優先公司CEO):看到一條新聞說2010年中國企業的并購交易排到了全球第二,雖然這其中以國企的能源交易為主,但我毫不懷疑未來中國并購市場的潛力。任何企業的戰略轉型都一定意味著取舍。因此,當我們在內部說易凱的未來在于并購的時候,我們真正要想清楚的是:我們是否做好了為此犧牲掉相當一部分眼前利益的準備?(http://weibo.com/wangran)
陳志民(易方達投資總監):女裝近幾年行業增長的確很快,ZARA的板樣力量給了大家很大激勵。但我發現除了哥弟,大部分女裝公司目前銷售收入還不大,還未真正受到“銷售瓶頸”的考驗;快單多、直營比例大、精細化營銷管理是ZARA的成功關鍵,但這些都是國內女裝急需改進又短期難于實現之處。(http://weibo.com/1993466211)
薛冰巖(廣州長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彼得.林奇估值公式:一支股票的合理市盈率(合理價格)應該等于它的長期平均增長率。按照我的理解,一是要周期非常長,二是適合弱周期行業,假如強周期行業,應該和歷史加權平均,如果是短期內業績波動巨大,同樣應該以加權平均計算。像海普瑞上市時的估值,是一種極大的錯覺。因為它的業績波動太大,超出正常的理解范圍。(http://weibo.com/xuebingyan2011)
潘福祥(諾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盡管相信政府具有化解地方債務危機的能力,但近日信用債市場崩盤式下跌走勢映射出的悲觀焦慮情緒仍不容忽視。在抑制通脹、地產調控和經濟轉型多重目標疊加的復雜背景下,地方融資平臺的系統性隱患如果和銀行系統的信用風險貫通,造成金融股估值崩潰,很可能形成恐慌擴散的連鎖反應,誘發全局性風險。(http://weibo.com/1972341235)
陶永誼(經濟學家):一般均衡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新古典的所有的假設,最終都是為了論證一般均衡的存在。這是所有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說的共同點。一般均衡屬于理論模型,它的問題在于假設不成立,而且系統內的邏輯無法自洽。以一般均衡為框架的應用模型,沒有一個預測出次貸危機的,作為政策工具就更加不妥。(http://weibo.com/taoyongyi6678)
玉名(著名博主):銀行股再融資潮是否會壓跨金融股和A股,為何大摩、小摩、黑石大筆增持中資銀行股,矛盾?從股市錢規則贏利模式看,銀行的贏利大部分就是靠放貸資金,融資彌補資本金維系高增長,外資看好該點選擇H股;對A股來說銀行再融資則是短空眾多,提前化解銀行股壓力,因此近期金融股穩定是源于此。(http://weibo.com/wwhuahu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