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我說過,經濟轉型不會有大牛市。什么最賺錢?PE。
也確實是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各類股權投資公司越來越多,在股市沒有賺錢效應的狀況下,一級市場還是讓不少人大賺了一筆——看看新股的不斷攀升的市盈率就知道了。
做PE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少從此之道者都背景雄厚,以至于新股的發行市盈率低了還不愿意,如此往復,便催生了市夢率,只苦了二級市場的投資人,沒有背景,很容易便成為食物鏈的底層。
好在底層的小魚小蝦也并非完全沒有話語權,通過用腳投票,使得過分的估值有所緩和。普通的投資人就是如此,每一點經驗幾乎都是血淋淋的教訓換來。比如不少投資人經過6000點之后的過山車,學會了分散投資;學會了“長期”并不是靈丹妙藥,波段還是要操作的——市場的教育要比外在的宣傳刻骨銘心的多。
當有人追問我現在能不能買股時,我不得不說“長期看,現在買沒什么問題。”
沒錯,現在的市場機會,如果從“長期看”,股市就是一個歷史低點。之所以把長期加上引號,因為估計很多人會因為這個字眼的模糊,而嗤之以鼻。
正如即使在6000點,你依然可以說是長期看好。說長期對投資而言是沒有明確指導意義的。關鍵是,長期其實對每個人有特定的含義。我說上面那句話的時候,有個前提——對方與我年紀相仿,有一定投資經驗,能承受風險,三五年的時間他能熬得住。沒錯,我覺得現在三五年算個長期。你要在6000點說長期,恐怕就是十年也說不準。
那如果他是打算把明年要用來開店的錢,乘現在打理一番,找點出路,哪怕我“看好”,我也不敢建議他用來買股票了。做點半年期的保本理財產品也就罷了。
當然也有人說,我這筆錢留著養老的,打算投資十年二十年呢,那是不是就閉著眼買了。也不是。養老的錢又分很多種,是一次性投入呢?還是分次投入?現在是三十歲、四十歲?打算什么時候退休?正由于這筆錢的運用需要太“長期”了,因而更需要運籌帷幄。
長期并不是無期限,相反,長期代表的是一種戰略以及其中包含的戰術。
首先,長期有起點。如前所說,如果是目前說長期,我將理想盈利的大概率區間定義在三五年,若是在6000點,恐怕就要長很多。
然后,長期也有終點。養老?子女教育?購房置業?打比方,養老的長期可以是三四十年,子女教育的長期是十幾年,購房置業的長期是五六年,各不相同,但對每個人來說,都可以算作長期了。假設在6000點時,打算三五年后購房置業,那么初始資金還是不要投入股市的好。明確了起始點,就知道自己的“長期”有多長,然后才可以指定投資方略。
其次,長期有目標。這個目標是保值增值?是盈利50%?或是翻倍?養老資金的話,保值增值是首要因素,如果打算靠此提前退休,目標可能就遠遠不止于此了。
再者,長期需要調整。即使有個好起點,有相當長的投資期限,長期也不代表不聞不問。市場變幻往往始料未及,即使投資了二十年,沒錯,撫平了市場波動,如果在最后一年遇上金融風暴怎么辦?
所以,當每個人說起長期的時候,并不是有錯,而是每個人的定義大相徑庭,甚至無法做比較。
如果有人向你推薦某種投資方式,或者產品,說長期風險很小,收益很高時,一定要弄清楚對方說的長期是多長?自己可以接受的長期又是多長?兩者是否匹配。
就股市而言,我們經常聽到某人說長期看好某個股,說這話的都不必太當真。嚴謹的分析師,是會給出多長時間內的多少價位的預測。雖然不見得一定說準了,但至少是有背景邏輯的支撐。投資人看到,也可以去分析判斷,是否可作為操作標準。
相信讀這本雜志的讀者已不是那些僅僅跟風聽消息的初級投資人,而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判斷標準。長期投資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標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