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一年多的樓市調控過程,還是讓我們看明白了其中不少的道道。比如說之前曾反復遭到詬病的地方政府拼命“賣地”,在過去一直被抨擊為推高房價的重要推手?,F在看來,該觀點恐怕也需要反思與斟酌。
內地持續、快速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還有吸引外資、地方領導人的政績需要靠其GDP來拉動、支撐以及被上級考核,還有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等多種因素與壓力,都需要地方政府不得不大批的賣地。否則,上述的任務、目標和責任等都會變成“無米之炊”。
事實上,各地的土地出讓金收益,早就已經成為中央施政目標的資金重要來源。此外,日益膨脹的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又只能指望土地財政的維系。因為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和所屬的平臺公司,之所以敢于大量向銀行舉債,其底氣還是來自于對“土地財政”的掌控。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有關,就像那句名言所講,“沒有錢,萬萬不能!”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近日剛閉幕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計劃在未來十年水利投資將達到4萬億元,年平均4000億元。農田水利建設欠賬多、資金短缺,是困擾水利發展的重要瓶頸,包括近期如此多的一二線城市,因為突發暴雨而產生的嚴重內澇。
缺資金、沒有辦法興修水利的窘境,當然需要在“十二五”期間得到改觀與緩解。這些巨額投資,一方面來自于中央的財政投入,另一方面,今年一號文件特別提出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益的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中央提出加強水利建設的十年目標,其具體落實的關鍵,還是在于資金從何而來?顯然,地方土地出讓金成為中央施政目標的“唐僧肉”。
還有規模同樣龐大的保障房建設,今年必須有1000萬套住房的開工,也需要地方土地出讓金10%的配套資金。按照住建部此前的估算,1000萬套保障房至少需要1.3萬億元,中央財政出1000億,省市縣政府承擔約4000億,其余8000多億需要通過社會機構投入、被保障對象及所在企業等渠道籌集。
對此,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多年處于財政赤字的背景下,能否拿出這筆錢?是業界嚴重質疑的焦點之一;第二方面,拿得出、或拿不出,政府自然都會把目光盯上土地出讓收益上,這是必須的。最近國務院又決定“土地出讓金按10%的比例提取教育經費”。據說是為了實現早先提出的全社會“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到GDP4%的目標”。
水利、保障房和教育都是全國性的“舉國大事”,還有本周三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的土地市場“國五條”提出,要開展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完善土地收益基金制度,明確土地收益基金計提比例,專項用于耕地保護。這些資金投入同樣需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
在地方上,上海的市委書記俞正聲曾經說,近年來上海社保虧空巨大,財政每年要拿100多億填補,包括其正醞釀用國企收益和土地出讓金來充實社保基金;重慶市將“國企經營”和“地方土地收益”綁在一起,綁出了一個“第三財政”等。隨便掰手指一數,政府在這么多的方面都需要花錢,巨額土地收益能夠因為輿論的質疑而叫停下來嗎?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國務院為此在本周三再度祭出土地市場調控的“國五條”。筆者以為,一、提出了一個新口號叫“加強和改善土地調控”;二、真正與樓市調控直接有關的新措施,還是其中的第四條,即要推進商品住房用地供應“由價格主導向雙向定價、配建保障房等轉變”。
這種新規的影響是可以預見的,即便以前沒有主動參與過保障房的開發商,未來也要“被動”地參加保障房建設。如果房企不“識做”,應該就沒有資格參與拿地。顯然政府更希望開發商將一部分利潤拿出來去做配套的保障房;此次“國五條”的新規定,顯示中央對此舉已肯定,并有意在各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