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對于本周變盤的擔心,不幸化為周一破位暴跌的現實。這一破不打緊,只把去年上證指數年終收市的2808點打穿了,從而意味著今年初入市的投資者除極少數幸運者外皆顆粒無收。對此,筆者的反應是松了一口氣,為的是總算沒有白勸中學同學會的老同窗慎勿入市,亦為前些日子未枉寫了幾篇別指望炒股可以抵御負利率與通脹的文章。
誠然,煉成高手而身懷逃頂絕技的又另當別論。但對一般股民而言,往往問題正出在賺了錢后不懂得見好就收。不過既然連有理財精英之稱的基金經理都栽了跟斗(報載截至本周一,217只股票型基金年內跌幅達9.16%,遠超大盤近8個百分點),又怎能苛求于那些投資界的草根階層呢?筆者說過,其實許多人是不適宜入市炒股的,妄想到股市來贏錢——而且是發大財——是完全找錯了地方,其依據亦正在于此。
若論大跌的根由,各路傳媒眾說紛紜。回顧歷次的變盤(毋論升跌),哪次不是這樣?解釋得頭頭是道,但多是事后諸葛亮,最不靠譜的是竟有不止一個的電視嘉賓說是此輪暴跌毫無先兆。怎么會說是毫無先兆呢?最起碼大跌之前的地量可以提個醒吧?不由令人懷疑他是否看多看昏了頭。無論什么,一入他的牛眼都成利好了。做股票怕就怕形成單向的牛市思維或熊市思維,讀不懂股市獨具的盤面語言及時腦筋急轉彎。
許多分析家都提到了匯豐公布的5月PMI,認為是大跌的導火索(再加上環球股市下跌)。A股市場由于資本項目未開放的原因素喜特立獨行,怎會突然變得對于外來影響敏感而脆弱起來?其實來自匯豐的負面數據又不是第一次,為何以往A股可以無動于衷,唯獨這次卻如斯直下呢?就算是創下十個月以來新低,也不至于跌成這個程度吧?可見作為主要理由頗為勉強,還應考慮其它因素。
更多的分析聚焦于陸家嘴金融論壇上發出的有關國際板漸行漸近的喊話。應該說,這是眾多將上證指數推下2800點的力量中最見力度的一股。更為重要的是:它觸及了當前中國股市問題的癥結,折射出近幾年A股徘徊不前、大盤重心不斷下移的主要矛盾。
毋庸諱言,A股市場早已不堪承受高速擴容之重。這一點,監管層想必不至于無所覺察而掉以輕心。否則尚福林就不會在宣布國際板將近的同時表明要顯著增加債券融資規模(上交所總經理亦言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最大潛力來自債市,而非股票市場)——其背后所要傳達的不外是安撫投資者,去除其對于年內擴大直接融資比重的憂慮。只是這樣特定作出的解釋并不能化解今年IPO融資規模已堪比去年(居世界首位)的現實,更難以消除人們對于國際板新三板分流資金的恐懼。大盤積弱難興本來已非一日兩日,三千點以上更是成為近年來三番五次邁不過的一道坎。無奈之下,越來越多的傷心客惟有加進用腳投票的行列。
二十多年來,中國股市自無到有,由小到大,發展到今天規模雄踞世界次席,此期間廣大股民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就程度而言,其貢獻甚至可以毫不夸大用犧牲來形容。然而,在回報方面,他們所收獲的與他們所付出的確實嚴重不對等的。股市是一個財富再分配的場所,投資者可以因博弈失敗而接受輸錢的結果,卻不應該由于某些人為的因素或制度安排桎梏而虧損。必須承認,在現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對于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是極不公平的,換言之,他們的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更不是利益傾斜的對象。由于自去年以來,中國股市一直被賦予強烈的服務于某種現實政策目標的外加功能,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被進一步的放大了,以至于他們不能不錯失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機會,難以分享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豐碩成果。在中央政府已經確認民生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位置的今天,資本市場的掌權人是否也應該反思民生問題在股市中如何貫徹落實呢?搞國際板,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爭當世界老大固然重要,但讓股市休養生息,讓市場有賺錢效應,告別民不聊生同樣重要,而且可能更重要!因為只有固本培源,才能引來活水,否則的話,便會應了那句老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