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分析師,我們深切的認識到,市場分析的難點在于市場是難以預測的。然而,人類往往過高的估計了自身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力。預測市場的難點在于,市場是受多因素影響的,要準確預測市場,就要做多數人難以想象到的猜測和探究,要在各種大膽假設下,做小心的求證。但投資者則不同,投資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安全邊際之后,買入自己觀察已久的標的物,而市場未來的漲跌則不是投資者主要分析和判斷的。
針對市場的大幅下跌,冷靜分析之后,其實不必過于悲觀失望而大談危機來臨,亦不必幸災樂禍的認為市場還會二次探底,或許市場正按照自身的發展在選擇最合適的方向。所謂最合適的方向就是,認準可以長期買入并持有的東西,等待市場給予充分優厚的條件買入。盡管前幾周我們過于樂觀的預計了牛市長征路的各種險境,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短期下行的可能性,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繼續保持對藍籌股上漲的長期樂觀看法。
現在來看,市場下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往上強攻的時機不夠充分。為何時機沒有來臨?
首先,大眾對大盤股的上漲充滿恐懼,多數投資者都不認同大盤上漲。許多人經歷了2007年的牛市,經歷了2009年的反彈,大盤股的上漲往往意味著行情接近尾聲。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大盤股不上漲,那就沒有其他好的機會來帶動市場上漲。難道主力機構都要去創業板、中小板繼續推高估值,繼續制造小盤股的泡沫,顯然,小盤股的泡沫已經退潮開始。
因此,小盤股無法提供較好的投資機會,而大盤股又不能上漲,那市場選擇下跌就是最優選擇。只有大幅下跌,才會讓許多人寄望于大盤股重新回來救市。這就是矛盾。本來不喜歡大盤股,但市場大幅下跌的后怕讓多數人還是寄望于大盤藍籌股來救市,否則,市場還要繼續下跌,跌到2300點以下是市場無法接受,也是難以承受的結果。
當然,A股市場下跌之后,人心必然是恐慌的,危機論者大幅上升,對美國、對歐債、對中國經濟看空者不乏其人,他們的邏輯很簡單——中國經濟指標在下滑,美國馬上要退出量化寬松,歐債危機可能已經像癌細胞一樣從希臘向西班牙和意大利擴散。大宗商品的大幅下跌反映了前一輪危機的結束,難道新一輪危機又要到來?
市場多數時候都是不理性的。不是懷疑明天會地震,就是擔心后天會加息,今天下跌若不是人民銀行干預的結果,那就一定是美聯儲干預的結果!?市場總是在猜測與質疑過程中搖擺不定和選擇方向。一旦眾人都相信某個故事會發生,那么往往最后這個故事并不會真的發生。2007年,美國人誰會相信美國真的會發生金融危機?2001年誰會相信A股會跌到1000點?1997年誰會相信發生東南亞金融危機?1980年的西方社會誰會相信三十年之后的中國會成為世界經sFeCRZCEPPYRZ9yiV1VfnQ==濟大國?
市場往往會朝少數人預計的方向走,現在大家擔心這樣或那樣的危機會發生,那么,這些危機至少就不會那么快發生。危機的發生一定出現在市場瘋狂繁榮之后,如果經濟沒有恢復繁榮期,那么,危機就不可能出現。何況現在A股藍籌股的價格已經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價格。比如中國石油10.8元的價格已經是上證1700點價格。這就是我的邏輯。當然,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除外。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能夠讓多數政治家相信危機后時代的治理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面對當前難得的經濟復蘇局面,誰都不愿意重入泥潭。因此,當市場大喊危機來臨之時,則往往會給經濟決策者提供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經濟更加健康和穩定的發展。這就是說,在經濟正常的運行過程中,多提個醒,總不會錯吧。但提醒并不代表事情一定要向最壞的方向發展。未雨綢繆的目的還是為了防微杜漸。因此,我們需要感謝危機論者為我們提供的不時的善意提醒,這就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向前進。
其實A股藍籌股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優勢,每年10%的增長,全球增長領先,2011年國國有企業第一季度業績增長18%,在全球市場都具有領先優勢;第二,綜合對比標準普爾、港股紅籌股及上證50指數的估值,分別是13倍、11倍和10倍,這顯然說明,當前A股藍籌股的估值是合理的,談不上高估。第三,從未來中國經濟每年的名義增長率算,按照未來10年每年9%的增長速度來算,GDP需要8年不到就可以翻倍了,當前A、B股總市值不過30萬億,因此,即使開設國際板也不會影響中國核心上市公司的估值,反而可能會提升藍籌股的估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