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時開始,我們如此懼怕失敗,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在斤斤計較著到底會不會成功,能不能達到我想要的結果,如果發現達到不了,就放棄。于是,我們日復一日,原地徘徊。
我們都不再記得,我們曾經享受過失敗帶來的愉悅,我們不認為失敗謂之失敗。我們都曾像愛因斯坦一樣,認為失敗“成功的發現了一種不正確的方法而已”。我們忘了邁克兒·喬丹在投進壓哨三分之前,丟過26個絕殺機會。但我們只記得成功。
我喜歡這個例子:
你知道自己有多棒的協調能力嗎?瞧,彎膝蓋,提起腳踝,帶動胯部,向前邁出恰恰好的距離,腳跟落下,幾乎是同時,右腳膝蓋抬起,完美的跨過重心中線,落于左腳右前方稍許,不需要任何思考、停頓、遲疑,一步一步進行下去,即使遇到石塊、障礙都不能阻礙你。這一切優美、優雅的動作,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看一下那些家庭錄像中蹣跚學步的幼童就知道了。他們在短短四五米的距離間來回練習,摔倒,趔趄,但同時哈哈大笑,一遍遍重復。父母,家人,自己,所有人都樂在其中,沒有人會想什么摔倒便是“失敗”,以致于不敢再次嘗試。
為什么當我們長大了,反而愈加膽小?
因為我們變得貪婪,總是希望目標可以按照我們的心愿沒有曲折的實現。但真實的現實并非如此,學習,進步,挫折,后退,再學習前進,才是正常的路徑-——如同我們登山,要走“Z”型路線一般。
我們如何才能接受失敗,甚至“享受”失敗?那我們需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喜歡,即使結果差強人意,但過程依然愉悅。因為過程愉悅,所以我們能夠繼續嘗試。
所以,確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為自己做投資理財,大部分人或是毫無興趣,或是沒有專業技能,或是目標設定偏差,或是一時興起……便不能承受失敗帶來的后果。
對于剩下的小部分來說,如果想要真正進入投資市場,必須有著將無數次遭遇到或大或小失敗的心理以及物質準備。你的錢不能是借來的,或者把自住房賣了得來的,你不會因為虧損10%而夜不能寐,亦不會因為10%的盈利而欣喜萬分,覺得自己宛若股神。
失敗僅僅是學習的機會。我依然記得2006~2007年那一輪瘋狂的從牛市到崩盤的過程。我在其中,幾乎犯了一個“炒股”的人所有能犯的錯誤。市場上升階段,聽消息,頻繁的換倉,鎖定利潤,下跌趨勢開始,不愿相信,補倉,被動等待,不承認現實,以致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幾乎是損失殆盡且負債甚多。
但也感謝這次失敗,我知道了消息是多么不靠譜;知道市場情緒太容易影響個人情緒;知道不逆市而為,不被動等待;感謝這次失敗,發生在我還可以重新開始的年紀。我還有機會在未來的市場中不再重復這些錯誤,重新積累我的財富。
近幾天股市大跌,市面上的原因論,即是經濟下滑和通脹高企的正式顯現。但這個觀點提出的豈是一天兩天,為何突然間便爆發了出來?
說要經濟轉型,增速下滑是必然的結果,本來毫無效率的投資拉動增長的高耗能模式在未來弊端必大于利。因而,經濟增速下滑應該是所謂的“長期利好”(何況保障房的建設如順利推進,投資力度幾乎不受影響)。至于通脹,由于貨幣投放量過多的通脹問題已不新鮮,通常來說1年多的時間一定會被打壓下來。問題來了,這回的問題是不是還是像之前那樣都會在“上面”強有力的領導下,迎刃而解?
恐怕市場對于經濟下滑和通脹的擔憂不在于此本身,而是在于這次的問題不像之前,可以那么簡單的憑借意志解決,未來的可能走向更是毫無前車可鑒,政府沒有把握,甚至缺乏分寸。而市場沒有預判,沒有底限。
經濟轉型可以真正實現嗎?內生性的通脹能夠被抑制嗎?
“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寫照。其中有不少失敗,從而也有積累。即使再經歷挫折也不足為奇。只是,經濟的階段性成敗,在宏觀面上只是一組數據,對于個人而言,卻可能是人生、命運的完全顛覆。
恐懼感愈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