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崛起,但還趕不上美國
美國正致力于反擊中國在亞洲的崛起,但能成功嗎?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不會成功。但這種普遍性觀點是錯誤的。相信中國正在超越美國的人至少犯了以下3個錯誤當中的一個:
首先,他們混淆了增長率和增長總量。1991年以來,中國的人均收入年增長率為15%。美國的這一數字為4%。是的,15比4大,但能這樣簡單比較嗎?中國的增長率是高,這是因為它的起點低。中國在崛起,但與美國的差距沒有縮小。
其次,很多觀察家依賴有缺陷的指標衡量中國的經濟實力。舉個例子,一些分析家認為中國是世界上“領先的、以科技為基礎的經濟大國”,因為它出口的高科技產品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但中國的高科技出口超過90%是由外國公司制造,包括僅僅在中國進行組裝的進口組件。另一個誤導人的數據是中國的債務占GDP的比重,中國政府的數據是17%,而美國超過60%。但中國大部分國家開支沒有被計算在官方數字內,而是被歸入地方投資。有研究指出,如將這部分開支計算在內,中國的債務占GDP的比重在75%到150%之間。
最后,人們往往將規模與實力等同起來。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很多觀察家把這一事件解讀為美中之間的權力過渡。但規模并非實力。畢竟,在“百年屈辱”時期,中國也曾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但是卻被西方列強欺侮。相比之下,在19世紀時英國統治著地球的1/4,卻從來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來源:【美】《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中國的戲劇大時代
西式話劇在中國并非本土劇,戲曲和其他形式的表演長期占據著劇場舞臺。不過如今,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如成都國際戲劇節等各種“節”成為推動力量的一部分,它將一種新形式的戲劇帶到了中國二三線城市。如今,在二線城市幾乎每年都開設新的戲劇節。
導演、制作人和編劇都說,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末緩慢而痛苦的開端后,西式話劇在中國已進入一個相當繁榮的時期。他們說,盡管政府審查制度仍然存在,但是專業人員已經很擅長越過界限,而急于促進文化發展的官員也越來越多地為發人深思的作品提供資助,并為參加國外戲劇節的私人劇團提供資金。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副總經理、編劇喻榮軍說:“在過去的兩年里,人們已經真正開始關注戲劇了。這是戲劇的大時代。”
(來源:【美】《紐約時報》)
中央經濟會議缺乏新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被外界評價為“缺乏新意”,會議的基調以“求穩”為主,會上不斷重復強調“穩”。提出“穩增長”,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迎接中共十八大的召開。
在目前由西方主權債務危機導致國際經濟形勢走低的影響下,中國經濟正在遭遇多重困難,包括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中小型私營企業的高利貸、房地產泡沫及并未完全控制的高通脹等。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求穩”作為未來的經濟政策,在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看來是目前局勢下不得已的對策。
北京的經濟學家仲大軍認為,政府在調整經濟政策的同時,也應該在社會保障、社會分配等各方面作政策調整,不僅要在經濟方面求穩,也要在政治、社會方面求穩,這樣才會有效。
(來源:【英】BBC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