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不會爆發革命
近日,在俄羅斯杜馬(即國會)選舉中,執政的統一俄羅斯黨慘勝,引發了蘇聯解體后最大規模的示威游行。反對黨和民眾一方面抗議執政黨在選舉中有舞弊行為,另一方面則抗議普京參加明年3月的總統選舉,與現任總統梅德韋杰夫再度對調職位,企圖再創造另一個12年的任期。這次抗議的時間長、范圍廣,蔓延至六十多個城市,以發生在莫斯科的示威最引人矚目。
12月10日,有3萬民眾在莫斯科參加了示威活動,并通過了幾點決議:重新審查12月4日的杜馬選舉結果,釋放示威者,要求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席丘羅夫辭職,以及追究“涉及盜取人民選票人”的責任。不僅如此,莫斯科市政府已經批準杜馬第二大黨(即左翼共產黨)在12月24日舉行集會的申請,估計屆時會有50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杜馬選舉“作弊”。
值得注意的是,在示威剛爆發的時候,普京嚴詞批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挑動俄羅斯民眾對抗政府。這讓人擔心俄羅斯政府要將示威定性成外國勢力的顛覆陰謀,并加以鎮壓。不料,普京和梅德韋杰夫隨后就放緩身段,表示要聆聽民眾的反對聲音,調查選舉弊端,并讓政府控制的電視臺全程報道示威過程。另一方面,執政當局也明確表示,選舉結果是合法的,不可能推倒重來。
針對俄羅斯的抗議風波,有人認為,“阿拉伯之春”蔓延到了莫斯科,俄羅斯將出現大變;有人甚至認為,普京會變成第二個“卡扎菲”,前途不妙。其實,西方國家媒體雖然大幅報道這輪示威活動,并呼吁俄羅斯當局調查選舉結果,但它們的觀點是:普京不但不會下臺,而且在明年的總統選舉中也是穩操勝算的。
杜馬選舉后出現的示威風波,顯示普京在俄羅斯的權威遭遇了嚴重挑戰。部分民眾對他的強勢領導開始不買賬,對他未來有可能還要做12年總統感到不耐煩。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將他和梅德韋杰夫的“輪流上崗”看成是某種程度的“私相授受”,與現代的民主政治格格不入。必須承認的是,在普京當政時期,俄羅斯經濟發展,國力迅速回升,國際地位大為提高。這就是普京長期執政和人氣不墜的民意基礎。但是,普京執政的弊端也越來越清楚:貧富懸殊,黑道橫行,貪污腐敗,壓制輿論。這些社會問題正在逐漸呈現,對普京的權威形成挑戰。
對此次示威風波如何解讀,關系到對俄羅斯未來的判斷。如果在威權體制下,執政黨在杜馬選舉中一下子失去七十多席,包括首都在內六十多個城市,數十萬人喊出“普京下臺”的口號,普京的前途自然危險重重,或許真的會重蹈卡扎菲的覆轍。
但不要忘了,俄羅斯已經導入民主選舉的機制。即使在發達國家,比如加拿大,執政黨在國會選舉中取得49%的支持率以及過半議席,都已經是漂亮的勝利;或許有些地方存在選舉舞弊的現象,但統一俄羅斯黨的支持率超過處在第二位的共產黨達一倍以上,這也說明統一俄羅斯黨的民意基礎還是相對穩定的。
從國際影響的角度來看,普京不采取激烈手段對付示威,確實有擔心招致西方制裁,導致加入世貿組織、明年主辦亞太峰會以及之后主辦奧運會的機會泡湯的考慮。但是所有這些都必須以擁有政權為前提,如果今天的俄羅斯是威權主義體制或者集權體制,普京不可能坐視示威游行擴大。因為這種示威,最終會推倒執政者。
先政改后經濟的路線給俄羅斯帶來了十多年的震蕩。但是,在普京準備開始第二次執政前,這個政改后的民主機制既制約了普京和梅德韋杰夫無法用最負面的手段對付大規模示威游行,也給梅普體制創造了讓示威抗議軟著落的機會,從而避免國家受傷、改革受挫、經濟停滯的局面出現。
說到底,俄羅斯民眾還是希望社會穩定,而不是希望再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