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地產 從劣質化到個性化
沿著中國的大中城市走一圈,不難得出結論,這是個均質化的時代,建筑在消滅城市的個性。除了蘇州、廈門、梅州等極少數城市,其他城市都在以工業時代的統一審美趣味改造自己。
我們不得不接納千人一面的建筑,有前世,必有今生。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的生活環境包括建筑經歷了一輪嚴峻的劣質化過程。
以中國兩大城市的建筑為例,北京居民曾經生活過的四合院,符合華北平原的風土人情,但在長期的劣質化之后,硬生生被過度的人口與嘈雜的文化,改建成為大雜院。人口膨脹,到處是搭建的窩棚。上海同樣如此,民國時期,上海城市居民的標志性建筑是石庫門,在長期的劣質化之后,原本曾住一戶的小院子可以滿滿當當住進二十幾戶人家,此時考慮建筑特點與地方文化風貌已經不合時宜。
當我們用人情懷舊感掩飾曾經的住房窘迫時,在庸俗的詩意過程中,常常有意忽略無尊嚴時代的刻骨痛苦,忘記了排隊分房的分肥貓膩,忘記了單位體制對人性的根本摧殘。無論如何,均質化的住房要比沒有尊嚴的住房好。
目前的住宅均質化還有其經濟理由,這是工業低成本時代的產物。工業化的運作流程,可以保證低成本。不同的樓盤用同一種建筑材料、家電設備,樓盤的造價將大大下降。工業時代可以保證用最低的成本解決住房問題,以保障公民的住房尊嚴。
未來中國的房地產將持續統一的產業化之路,產業化并不會導致千人一面,因為產業化可以保障基本的居住質量,可以節約能源,并不必然消除建筑個性。
日本是住宅產業化執行最好的國家。從1968年開始,日本通產省提出住宅產業化,目的是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住宅,提高建設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此時恰好與日本制造業的升級換代、與日本的住宅更新同步。當時,日本的制造商而非開發商大力推進產業化,以排水起家的積水、以生產電器起家的松下,以及三菱重工等企業都開始投入房屋制件的生產領域。在日本提升了房屋高度之后,這些企業迅速投入,開始建高層預制件。房地產制造配套領域的成熟,保證了住宅建造的工廠制作,以及現場裝配的可行性。通過產業化,以房地產的發展將日本各個制造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
以日本奈良的大和房屋工廠,生產加工供應成套輕鋼結構體系低層住宅。該廠職工480人,每月可生產900套、7萬平方米的住宅,這些加工好的構配件運到現場后每平方米僅需1.1個工作日就可以變成整幢住宅。同期,松下電工設在大阪的生產廚房設備的工廠,從接受客戶訂貨到產品走下流水線只需30分鐘,還可以按需定制設備,以滿足消費個性。產業化保持住了城市個性,眾所周知,奈良古建筑保存完善,舉世知名。
奇怪的是,中國有千人一面的城市,住宅產業化卻難以推進。以萬科為例,在著力推進產業化的過程中,卻發現住宅標準不統一,企業各自為政,工人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從房地產的艱難專業化來看,中國制造業骨子里仍是小作坊經濟,而不是互相配合的大生產大制造。
更讓人奇怪的是,中國的某些豪宅以高成本,建筑出了千人一面的住宅。這是平庸而墮落的審美趣味使然,規劃者、設計者與居住者能夠讓金錢堆砌出的豪宅變成審美恥辱。曾經親耳聽過一個故事,某個建筑陰影效果因為長官喜好,愣是違背常識重新設計。
筆者幾乎在每條大江邊都能看到的江景房公館,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高容積率的螞蟻窩矗立在江邊。奢侈品的終極目標是與普通消費品區隔,而目前許多奢侈住宅追求的是讓人一眼看出價格,他們從大山里移栽大樹,從火山巖采集石材,如此大費周章,就是為了告訴大眾,這里由有錢人居住。他們的品味不堪,只知炫富。
個性化的消費在多數情況下成本高昂,但國內很多奢侈品消費告訴我們,成本高昂的消費也可以泯滅個性,只要長官與居住者的審美趣味是趨同而低劣的。等到個性張揚的一代國人成長為消費主體,等到中國的制造業成為全社會密切配合的大制造,中國的房地產才能擺脫可怕的千人一面。到那時,中國的房地產將由均質化進入個性化時代,并且是低成本、高質量的個性化。
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