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湄公河沿岸各國終于達成一致協議,進行聯合護航行動,中國執法船只開始進入國際水域聯合執法。如果說亞丁灣護航意味著中國海軍代表中國進入國際海域,湄公河護航則標志著中國警力開始進入國際領域維護地區安全。
有人或許會問,中國警察不是已經參與了聯合國的警務行動嗎?
從法律上來講,中國警察參與聯合國的行動是在代表聯合國行動,其指揮和后勤均由聯合國負責。湄公河護航則不然。在湄公河護航的中國警察代表的是中國,而不是其他國家或者國際組織。
這樣的行動是空前的,可以視為中國積極承擔地區安全義務的開端。
近年來,中國通過繁榮的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獲得巨大收益,這也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保護貿易路線暢通是中國的國家利益之所在。因此,應相關國家政府邀請,中國派出維安力量對周邊不穩定的地區進行干預,是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同時也符合當地居民的利益。
然而,在聯合執法過程中,中國警察需要考慮到很多國際政治以及國際法方面的細節問題。
首先,湄公河和亞丁灣不一樣,不是公海。湄公河雖然流經多個國家,但是各河段的主權歸屬清晰。因此,對可疑船只的盤查與攔截都涉及到和相關國家之間的法律管轄問題。
雖然湄公河聯合執法行動已經有了統一的指揮部,但是針對船只的管轄問題并沒有相關的條約性文件。雖然參與聯合執法的國家已經簽署了基本的管轄權條約,但是否已經完成了各國國內法的轉化呢?國際條約系國際法的法源之一,但是要在簽約國國內適用,則必須通過轉化過程。
湄公河中國船員被殺案爆發至今僅僅兩個月,即便是各國已經簽署區域性國際條約,國內法轉化恐怕也未能完成。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合理合法地進行武力巡邏,保護沿途水系安全,恐怕是非常困難。比如,如果發現可疑船只在緬甸水域出現,巡邏船隊進行跟蹤。其后該船只出現在泰國水域,并且有違法行動嫌疑,巡邏船只開始進行武力干預,追擊至老撾水域抓獲嫌疑人。而嫌疑人國籍為4國之外的人,在不法犯罪中侵犯的對象為中國商船。負責抓捕的則為中泰聯合執法船隊。
那么,此時必然出現問題——到底被抓獲之嫌疑人應該送交何處法院審理?根據屬人管轄的原則,犯罪嫌疑人可以被其原國籍國家管轄,也可以歸被侵害人主體國中國管轄。但是犯罪地點在泰國境內,而嫌疑犯被抓獲之地點在老撾。如果按照屬地管轄的原則,顯然嫌疑人應該扭送緬甸當局,由緬甸法院進行審理。可是犯罪嫌疑人在老撾落網,顯然不能直接送交緬甸,理應送老撾方面,經過初步審查,再行轉押緬甸方面受審。更為復雜一點的情況是,該犯罪嫌疑人曾經因為同樣罪行被泰國通緝,泰國要求引渡嫌疑人或者參與抓捕的泰國軍警要求直接帶回調查。
在湄公河流域,此類情況并不鮮見。該地區之所以治安混亂,就是因為各國相鄰且地形復雜,不法分子很容易跨境犯罪后逃到第三國躲避,等風聲散盡后重出江湖。在這種條件下,不進行有效的司法管轄權國際合作,僅僅派出執法船聯合巡邏,是無法從根本上遏制住該地區的犯罪行為的。
從政治上講,湄公河流域其他三國與我國經濟交往頻繁。在金三角地區,人民幣甚至已經成為通用貨幣。利用經濟援助和合作貿易的方式幫助當地發展經濟,才是有效遏制該地區有組織犯罪的根本之道。
同時,通過小規模軍事行動打擊當地主要惡勢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僅僅派出軍事力量存在于當地,并不足以威懾多年盤踞該地區的惡勢力。只有通過持續的軍事壓力令對方了解到,如果影響航道安全則將面臨無法抵擋的軍事打擊,才能令其不敢造次。而實現以上構想的前提是,完成司法管轄權國際合作、越境執法問題條約簽訂以及各國國內法轉化。否則,一味地追求軍事至上的原則將會影響中國在該地區的國際形象。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必然會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安全義務。中國不可能永遠依賴其他大國提供國際安全通道。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任何一個大國崛起后所必須承擔的國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