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趨于停滯?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11月在提交給國會的年度報告中警告說,未來5至10年之內人民幣可能對美元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
但從最新數據來看,這樣的預測可能言之過早。與主流觀點相反,來自中國的證據表明,人民幣國際化正趨于停滯——從許多方面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才剛剛起步。
中國人民銀行在最新的貨幣政策報告中披露,第三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總額有所回落,這是自2009年6月中國啟動相關試點以來該數據首次出現下降。
“這相當令人吃驚,因為之前勢頭一直很好。”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édit Agricole)香港策略師達利烏斯?科瓦爾奇克(Dariusz Kowalczyk)表示,“人民幣多久能成為一種國際貨幣,取決于它在貿易中的被接受程度。”
貿易也是國際市場上人民幣流動性的主要來源,所以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的放緩可能影響海外人民幣資產(如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券”)的價格。根據央行發布的數據,第三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總額為人民幣5830億元(合920億美元),較上季度下降2%,兩年來一路上揚的走勢就此被打破。根據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的數據,人民幣貿易結算在中國經常項目交易中所占的比例從第二季度的8.5%下降到7.8%。
總體數字背后的隱情更值得北京方面擔憂。銀行界人士稱,從2009年以來,人民幣貿易結算累計達2.05萬億元人民幣(合3200億美元),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涉及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的企業。
“事實上,當前幾乎沒有一家大型跨國公司在貿易中采用人民幣。”全球最大銀行之一的一位高管表示。他說,外國公司都習慣使用美元,而有關使用人民幣的復雜規定也讓他們退避三舍。
“看來人民幣貿易結算并不像官方數據所顯示的那么成功。”研究公司Gavekal的分析師Joyce Poon表示。她說,有“未知比例”的人民幣貿易結算是被“獲得海外美元融資機會所吸引的,而非真正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何黎)
銀行業風險上升但仍可控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首席顧問沈聯濤11月25日表示,中國銀行系統面臨的不良貸款風險正不斷上升,但提高銀行的資本金要求有助于控制相關風險。許多分析師警告稱,隨著全球經濟增長下滑,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銀行業的長期前景正在惡化,同時又面臨來自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地方政府債臺高筑以及民間信貸膨脹等風險。沈聯濤同時指出,在努力控制信貸增長及促進金融穩定之際,政府一直能夠通過要求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和增加壞賬撥備來控制風險。
明年上半年利率或下調
11月25日,新華社網站援引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屬國家信息預測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的話報道稱,中國明年上半年存在逐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降息的可能性,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預測增長8.7%。中國2010年GDP增速為10.3%。范劍平在一個論壇上表示,預計2012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將增長21%以上,這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報道援引范劍平的話稱,2012年中國出口將可以維持16%左右的增長。范劍平還表示,為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應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中國宏觀政策可能轉向全面寬松
衡量中國制造業活動的一項關鍵指標出現自2009年3月以來的單月最大下跌,這增加了外界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能出現硬著陸的擔憂,也加大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中國政府將被迫早于預期轉向刺激政策,且刺激政策的規模可能比原先預計的更為龐大。中國制造業增速放緩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但11月23日的數據則是制造業活動從減速轉向收縮的首個確鑿證據。這只是11月匯豐PMI的預覽值,預覽數據以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月度調查總樣本量的85%-90%為依據。但11月匯豐PMI預覽值低于50可能給中國政府敲響警鐘,加大了政策立場轉向保增長的可能。目前,寬松政策的針對性非常明確,其中包括為小企業減免稅費以及央行為鼓勵借貸而放寬銀行流動性約束的各種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