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媒體披露了溫家寶總理一個星期前回母校南開中學“看望師生”的講話。溫總理回顧苦難的家世,和他從小好學善思,為官以民為本的生平。在此基礎上,他深情地表示: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競爭和發展的機會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財富或其他特權的平等。一個政府如果忽視民眾和民生,就是忽視了根本。并且“政府是窮人最后的希望,民眾的貧窮是政府最痛心的事”,等等。
從已經形成慣例的兩會前跟網民在線問答,到兩會閉幕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再到在國外接受西方媒體的訪問。近年來,溫總理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一次類似的講話。這只能說明,這些道理是溫總理時常縈繞在心,并且深思熟慮的。而溫總理訴諸情感、聲情并茂的表達方式已經形成一種為民熟悉的招牌。
總理當然不會無的放矢,基于當前的社會現實,作為全國人民寄予深切期盼的總理說出這樣的話來,那只能是大旱的甘霖,令民眾心里陣陣清涼。令人記憶猶新的是,總理最先進行這樣的表達的時候,全國媒體、網絡論壇和街頭巷尾,都在興奮而熱烈地議論。但是,一次又一次,越來越明顯地,人們感動的心情有一種微妙的變化。
以這一次為例,筆者主要觀察的是論壇和網絡。據說中國八成網民40歲以下,他們人數眾多,應該是一個有代表性的群體。所以,他們的想法不可謂不重要。總理是非常渴求真實信息的。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情緒提出來,總理也會重視這些青年們的想法的。
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越來越期待溫總理的話,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找到一些對應。青年是急躁的,青年是容易失落的。青年是要急躁一點,因為他們特別向往未來;但上了年紀的人也不能不急,因為他們沒有多少未來。所以,也并不只是青年對總理的講話所傳達的意義有著特別強烈的期待,和因此產生一些落差。
作為政治家來說,當然需要重視公眾對他們的期待和要求。這本身就是他們的政治資源。反過來說,如果公眾對他們不提出要求,不表示期待,那倒是比失望更不妙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溫總理目前所得到的,無論是民眾的“過度希望”,或因此而產生的落差,都是對他的獎賞。春秋只能責備賢者。
何況對于政治操作家來說,言即是行。這是可以反證的:假使一個政治家這樣講或那樣講,一定會對應這樣或那樣的政治后果;或者他什么都不講,也是會產生一種政治效果。所以,與上文所說的青年似的“急躁”相對應的一種意見是,對總理的“理解”。
當然,無論怎樣理解,總理總是有許多事情可做的。在中國的政體中,黨和國家領導人比任何別的政體都更便于發揮他們的戰略構想和戰術操作。
直白地說,在“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時候,他們的權力是很大的。在民眾充滿期待的時候,正是政治家發揮作用的時候。而民眾任何時候都是充滿期待的,所以任何時候都是政治家有所作為的時候。
政治的戰略和前瞻永遠是爭議的話題。但是,根據中國作為亞洲最早產生憲政政治的國家的國情,有理由比周邊國家政治先進,這應該是無可爭議的。目前,越南和緬甸的政治選舉方式,正在超越中國。如果說這對我們這個強調民生的國家來說,還算是“次級重要”的話,那么,對官員的約束應該是第一層次的了。最近,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帶頭申報財產,公開歷年收入和銀行賬戶,應該是一種強烈的示范。財產公開作為一種約束官員的技術手段,中國政府追求公開多年而不得其要。黨的高級干部如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在今年兩會上公開表示,“只要有這個制度設計,我會率先公布我所有財產”,亦沒有得到制度的回應。
但是,根據溫總理一再強調的政治原則,一方面他應該努力推進相應的制度,在制度建立之前,他也可以個人帶頭回應張春賢書記的態度。這樣產生的政治效果一定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