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湄公河是世界上野生魚類最多的河流之一,每年有260萬噸產量,占世界總量16%。湄公河巨鯰、河豚,都遭受到來自大壩、過度捕撈和非法漁業的威脅
風輕拂著湄公河,白云掠過天際,但下一秒鐘,明媚陽光瞬間被雷雨帶來的黑暗吞噬。老撾漁民沒把狂風暴雨當回事,繼續在雨季伊始忙著收獲洄游的魚群。20個傳統魚籠投到激流中,形同半座破損的橋。兩天里,成千上萬條鯰魚源源不斷地涌進暴雨中的魚籠。56歲的老撾漁民Ma說,“正常情況下,魚只在晚上來。我們還從沒見過這么多魚!”
兩天后,龐大魚群突然消失,漁民在之后的兩周里一無所獲。
Ma說:“通常,雨季高水位可持續到10月。但過去幾年里,水位有些奇怪,魚類洄游周期也變得不穩定了。”修建大壩和氣候變化可能是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幾年里,湄公河水位持續高低波動。“現在,我們有時甚至沒魚吃。”
湄公河是世界上野生魚類最多的河流之一,每年有260萬噸產量,占世界總量16%。全球經濟主導下的漁業發展,正導致湄公河魚類數量銳減,其中包括一些當地魚種——湄公河巨鯰、河豚,都遭受到來自大壩、過度捕撈和非法漁業的威脅。
幾年前,攝影師Suthep Kritsanavarin第一次去Khong瀑布,看一個老撾漁民在這個世界最大的瀑布里捕魚。在老撾南部,湄公河向兩岸延展出14公里河面,并形成若干支流,由此產生無數小島,游客們稱其為“四千美島”。島嶼間的急流瀑布是當地漁民重要的捕魚場所——他們將漁網投進泡沫四濺的瀑布深處——盡管這種方法非常危險,老撾漁民仍在用各種方式馴服自然。
已有201個魚種被證實生活在Khong島附近水域,它們中很多從遙遠的洞里薩湖和南中國海沿著湄公河長途遷徙至此。絕大部分湄公河下游的魚種都必須去上游“四千美島”水域的急流中產卵。它們逆流而上,躍過珊瑚礁和小島到達北方。“四千美島”為魚類
提供了天然屏障以延續它們的生命周期。
目前,湄公河巨鯰已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列為瀕危品種。過去3年的七八月間,老撾漁民捕到過一兩條湄公河巨鯰,并在雌魚體內發現成千上萬顆魚卵。由此可以推斷,老撾南部那些支流是瀕危魚類一條非常重要的洄游路徑。然而,計劃興建的橫跨“四千美島”的大壩,很可能會切斷魚類去北方產卵的遷徙路徑,破壞洄游魚類的生命周期。大壩建成后,巨鯰將會消失,除非幾年后大壩的一個水閘打開。如果Sahong河的大壩建成,將直接破壞湄公河中下游流域魚類的生命周期。
這種破壞直接影響到那些捕魚為生的老撾漁民。過去,村民想吃魚,只要去河邊撒下漁網,今天卻完全不同。一個老撾漁民說:“紅色高棉統治柬埔寨時,那里一直都有魚,我們每天都抓得心滿意足。戰爭結束后,各種非法捕魚肆虐,毒藥、炸彈……”
魚類數量的銳減已經影響到當地百姓的飲食和出口貿易——老撾人80%的蛋白質攝入依靠魚肉;而鲿科鯰魚、天竺細絲鯰,都是出口泰國的重要經濟魚類。
如今,“四千美島”居民想有更多錢來滿足生活所需。摩托車和手機是老撾青年中最風靡的東西。年輕人都跑去泰國謀生——對他們這一代來說,捕魚太艱難了,收入也很微薄。
來自Don Khon的24歲漁民Sinual Khotburi說,“我去泰國工作過3個月,因為沒有工作許可證,我和妻子被關進監獄兩周。在監獄里,我們每餐都有足夠的食物,熱的時候還有電扇。我惟一恨的就是老板騙了我們。”如果還有機會,Sinual Khotburi仍然愿意留在泰國工作。現在,你去“四千美島”上任何一個村子,都會發現村子里只剩下照顧小孩的老人。
薄霧籠罩著瀑布,急流的巨大轟響幾乎讓置身于瀑布的人無法交流——它的沖擊力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兩倍。年輕的老撾漁民Samnieng時常要冒這種極大的危險,只為捕到兩三公斤魚。他跟著父輩的足跡,在瀑布急流中勞作,即使魚變得越來越少。弟弟Sian因為腿腳不便只能由妻子代他去捕魚。“第一次走在吊索上,我兩腿發軟,幾乎動彈不得。”Sian說,“如果不捕魚了,我們也不知道能做什么。”Sian和妻子惟一的愿望就是他們的女兒能去曼谷工作。
沒人知道,這些掙扎在兇猛湄公河中的漁民會有怎樣的未來,而湄公河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惟一確定的是,修筑大壩、漁業開采、棲息地破壞,經濟發展背后潛藏的是對未來巨大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正一步步逼近老撾、柬埔寨、越南……